陈康伯已经年过甲,没几年活头了,只要裱糊过这几年也就罢了。徐宗偃今年还不到四旬,此时不想办法打出去,难道二十年后已成老朽之时,还要来这么一遭吗?当然,这不仅仅是徐宗偃一人的说法,包括虞允文在内的许多主战派在论述政略的时候,总会或多或少的提及这点。
不要相信后人的智慧,没准后人比今人更差呢?到时候怎么办?
然而,人毕竟是短视的。
想让人为了二十年后的事情而放弃如今的幸福生活,实在是过于天方夜谭了一些。
也因此,朝中的主战、主和之争堪称异常复杂,尤其中间还有一大堆随时根据形势变化而左右横跳的主守派,千头万绪,一团乱麻。
虞允文是想要凭借大功而主政,理清朝堂之后再行北伐。
但徐宗偃在蓝师稷殉国之后却难以再忍受这些繁文缛节,要直接追随魏胜进行北伐了。
想明白一切之后,虞允文没来由的对面前这年轻人有些嫉妒。
如果自己也年轻二十岁,或许也会如同徐宗偃一般,直接抛下一切去北地了吧?
然而历史已经将虞允文推到了这个位置,其人距离宋国相位只有一步之遥,此时去山东从地方守臣做起,反而是舍近求远之举。
所有的千言万语,只能化作一叹。
“唉……也罢,随你吧。”虞允文打开文书,发现除了常规的辎重请求之外,还有一封正式的扩军文书。
快速读了一番之后,虞允文直接惊愕出声:“靖难大军要扩军到两万人?”
徐宗偃点头:“确切的说,是战兵两万人,民夫并没有算进去。”
虞允文更加惊愕了:“刘大郎这是想要干什么?要造反吗?”
现在刘锜手中的淮东大军也就额定四万左右的战兵,如果刨除吃空饷与伤亡的士卒,大约只有三万出头而已。
现在刘淮张嘴就要两万,属实有点太离谱了。
徐宗偃依旧是一副宠辱不惊的表情:“储相,刘大郎说了,这些人的军械他可以自己抢,两淮溃军这么多,无论如何他都要将其吸收入军中的,否则还指不定会闹出什么岔子。而且,在此番大战得胜之后,靖难大军还是要回山东的,那里有足够的土地安置这些人,不劳储相费心。”
徐宗偃言语含糊,虞允文却是立即听懂了。
刘淮只是通知虞允文,不管他同不同意,靖难大军是一定要扩军的。
现在虞允文同意,还有可能在里面掺沙子收拢人心,甚至拿到靖难大军的名册,而若是让刘淮自行其是,靖难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