妾,回了长安,皇后那里,臣妾交代不过去。”
“你啊,怎么还怕皇后。”李承乾抱住王幽兰,然后低声说道:“既然这样,朕听你的,另外,你堂兄这些年在松州做的不错,加上这两年吐蕃安定,朕打算将他调回长安,先做一任左金吾卫郎将,历练历练,下一步,好调任地方刺史。”
“刺史!”王幽兰惊讶的抬头,说道:“阿兄都有资格做刺史了吗?”
“王方翼这几年在松州,军功积累的不少,做一任左金吾卫郎将还是足够的,终于刺史。”李承乾再度捏了捏王幽兰的俏鼻,笑着说道:“那起码得五到十年多时间,哪有那么容易。”
“那也不长啊!”王幽兰摇摇头,看着李承乾说道:“就是阿耶,也是四十了才做了刺史,还是因为妾身,阿兄,他今年才二十六岁啊!”
“是啊,二十六岁啊!”李承乾感慨一声,说道:“有能力的人,很年轻就出头了。”
刘仁轨,李义府他们这些人,年纪已经算是大的了。
王方翼,裴行俭这些人,才是真正的天纵之才。
也好,现在朝中正是需要他们的时候。
……
贞观殿中,李承乾站在殿门前,看着殿外晴朗的天气,清澈碧空下的洛阳城,不由得松了口气。
“这天算是彻底的晴了。”李承乾侧身,看向一侧的刘仁轨和李义府问道:“你们觉得,明年还会有大雨吗?”
刘仁轨和李义府相互对视一眼,各做沉吟后,刘仁轨率先开口道:“陛下,以臣来看,今夏这雨,怕是大唐开国以来最大的,但应该也就如此了,明年即便是再有大雨,应该也没有今年大。”
李义府赞同点点头,说道:“阴至极则为阳,史书记载多为如此,恐怕过几年,陛下可能就需要为干旱做准备了。”
“你说的不错。”李承乾点点头,说道:“两件事情,记下来,一些闲地废地,过两年可以变地为湖的,要尽量做到变地为湖,做好储水准备;第二件事,等到高句丽的战事结束之后,要开始储粮备灾了。”
“喏!”刘仁轨,李义府,还有后侧的许敬宗三人,齐齐拱手。
李承乾转身,走向丹陛,摆摆手道:“开始做事吧,将如今各地灾情的汇总拿上来。”
刘仁轨立刻从桌案上拿起一本奏本,递交到了李承乾的桌案上。
李承乾翻看了一遍奏本,看向刘仁轨道:“传信韦待价,让他察查地方灾情的时候,顺带察查地方粮库的真实情况,记住,不用他处置,记下来就好。”
“喏!”刘仁轨立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