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史累计也有十几人,更别说内外联姻。”
苏淑想起这几天来替弘农杨氏求情的那些人,她亲身感受到了弘农杨氏的庞大人脉。
“也就是这几年,杨恭仁早逝,杨师道致仕,他们那一辈的兄弟逐渐凋零,其他年轻一辈做刺史的还不多,多数在五品的官位上,但五品再往上就是四品,正四品下就是下州刺史之位了。”李承乾看着苏淑,问道:“皇后觉得这一步对杨氏子弟难吗?”
苏淑轻轻摇头,不难,只是熬资历而已。
“所以,在这种情况下,随着大唐的重心东移,对洛阳有着庞大影响力的弘农杨氏,在朝中的比重也会越来越深。”李承乾轻叹一声,说道:“世家大族,最擅长躲藏在历史的迷雾后面,让你在没有察觉下,他们的威胁已大。”
苏淑下意识的点点头,世家大族的行事方格,的确是这样的。
“再回头看‘唐传三代,女武代唐’这句谶言,皇后觉得,在长安,可能会发生他人代唐的事情吗?”李承乾认真问道。
“很难。”苏淑直接摇头,皇室对长安百姓的施恩,足够买下长安百姓数百年的忠心了。
“所以,必然是在洛阳。”李承乾深吸一口气,叹声说道:“能够看穿这一点的,必然是对历史,对天下大势有着足够清晰了解,又在仔细算计……或者说是在反省,反省前隋灭亡的原因。”
“弘农杨氏。”苏淑下意识的点头,只有前隋宗室出身的弘农杨氏,才会去反应隋亡的原因。
“所以,父皇在临终前推断,那句谶言,便是弘农杨氏弄出来的,也就是说,他们有造反之心。”李承乾眼神冷了起来。
“所以,荆王的这一系列事情,都是杨氏在背后推动。”苏淑现在算是彻底明白了所有的一切里外原因。
“更准确的讲,是杨恭仁一脉,只有他们这一脉,才有复隋之心,所以才会在机会到来的时候,开始蠢蠢欲动。”李承乾轻轻冷笑,说道:“皇后可还记得父皇东征归来前后,晋王的那些不安分的动作,在他的背后也有杨氏的支持,只是他们藏的很深。”
“嗯!”苏淑点头,然后看着李承乾问道:“所以,陛下打算如何?”
“杨恭仁这一脉,是必须要打落的,至于其他各脉倒是可以稍微放一放。”李承乾轻轻笑笑。
“那陛下为何还要让他们闭门自守?”苏淑有些不解的看着李承乾。
“当然是为了皇后。”李承乾抱住苏淑,低声说道:“朕做出一副要喊打喊杀的架势,他们自然会紧张,然后就会来找皇后求情,皇后找朕,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