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眼前……
喝了些粟米麸皮鱼干混煮的羹,刘道规早早睡下。
刘遵、刘黑罴、刘广之三人轮流守夜。
到了第二日,本以为司马会例行召见,却不料一整天都没人来,仿佛忘记了还有中兵参军这个人。
刘广之、刘黑罴当年在北府军中时,来往广陵多次,熟门熟路,带着众人去了。
刘道规清理前任留下的文牍,分门别类,将军户和中兵的事务分开。
打扫屋内,又发现了几卷兵法。
既有孙子兵法,也有太公六韬,上面还有前任留下的注解和断句,字迹工整,见解颇有独到之处。
看样子他也应该是个勤学之人,只可惜这世道,寒门很难翻身……
左右无事,索性翻了翻,既然是参军,迟早会接触军务,不知兵肯定不行。
这一看便是沉迷其中,吴子重练兵和实战,孙子兵法和太公六韬重策略、庙算,讲究天时地利人和,审时度势。
“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之天下也。”
“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孙子兵法和太公六韬,这已经超出了兵法的范畴。
姜子牙、孙武、吴起都是各自时代站在巅峰的人物,能接触到他们的东西,刘道规感觉进益颇大,连视野都开拓了不少。
只可惜都是残卷,各篇都不完整。
士族门阀垄断的不仅仅是高官厚禄山川河流,还有各种书籍。
寻常人根本接触不到书籍,更别提兵法。
“小弟打探清楚了,荀信之出身颍川荀氏,袁鹤出身陈郡袁氏,桓道真乃桓弘同宗,略有文才,而无实干。”刘钟年纪最轻,头脑却是嘴灵活的一个,很快就送回第一个消息。
司马袁鹤、长史荀信之、记室掾桓道真已于两日陪着桓弘北上游猎去了……
颍川荀氏、陈郡袁氏都是当年渡江的顶级高门,升平二年(358年),荀彧六世孙荀羡英年早逝后,断了顶梁柱,荀家再没出过两千石的高官,门第衰落。
加上桓氏、谢氏崛起,挤掉了不少高门的门第。
陈郡袁氏一直唯桓家马首是瞻,袁宏、袁乔、袁真都曾辅佐过桓温,江左曾有人戏言:路遇一桓,十步之内,必有一袁……
“桓使君有何喜好?”
“除了游猎,喜好交游名士,五石散、娈童美姬……”
这些几乎都是“名士”们的标配。
桓弘乃桓冲第四子,今年不到四十,出生时,桓家已然大富大贵,自幼锦衣玉食,有这些爱好再正常不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