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留着他还有用,你别去招惹他。”
戴耆之活着,司马元显就不会太在意,他“日理万机”的,要做的事情很多,要对付的人也很多,根本轮不到自己。
如果不是戴耆之和刘毅这两人搞鬼,根本就没有这么多事。
而杀了他,司马元显一定会派其他人过来。
眼下最重要的就是时间,天师道不动,桓玄一定会动。
只要打起来,彭城刘氏就再无后顾之忧。
刘道规和刘裕就能进一步掌握兵权。
其实朝廷的内斗愈演愈烈,王恭当时起兵,也只是吓一吓司马道子,逼他低头,只是开弓没有回头箭,事情的发展越来越超过他们的预期,想停也停不下来了。
后来直接把自己的命丢掉了。
而西府殷仲堪,一开始也不愿意起兵,扭扭捏捏的。
后来逼不得已,方才动手,却让手下的桓玄和杨佺期壮大,反过来让桓玄成了盟主。
桓家的心思,几乎到了人尽皆知的地步。
别说刘道规,随便一个知晓时局之人,就知道司马家与桓氏早晚有一战。
当初朝廷打压排挤桓氏有多无情,桓氏以后的报复就有多残酷。
而且最近朝廷颁布了一道诏令,让三吴荫户、僮客、平民迁入建康为“乐属”,弄得沸沸扬扬,不仅百姓怨声载道,连士族都大为不满。
司马家自己吃肉,却将别人的桌子都掀了。
天师道隐忍的这么久,终于等到了一个机会。
司马元显在内斗上天赋异禀,但治国上太过急功近利,想法是对的,方向也是对的,想要充实建康,扩充兵力。
但时机却不对,不该在这个时候触犯士族和三吴百姓的利益。
奏表发回后,半日又来了一封,这一次措辞要正常许多,按刘道规所言,查到些蛛丝马迹,字里行间隐隐约约提到刘毅卷入其中……
其他的都没说。
戴耆之的文笔一流,春秋笔法,故意在刘毅上面遮遮掩掩,但只要是心思缜密的人,就一定会联系到他身上。
尤其是司马元显,一定会将目光聚集在刘毅身上。
人都是经不住查的,刘毅得罪的人不少,私下里干过的事情更多,手上也聚集了一群北方流民,不怕司马元显不怀疑他。
刘道规反复查看多次,确定没有什么暗语之后,才派人送去建康。
随后又亲自起笔,写了一封请功的奏表,刘广之为郡司马、鲁县令,王元德为郡长史,汶阳县令,曹霁为上计掾,领蕃县令,王仲德为郡丞,毛德祖为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