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廷也有动作的。比如去年的京郊保卫战之后,朝廷就议定了建设‘大明产业循环大市场’的国策。现在这条国策的效果就不错,已经和鞑靼诸部建立起了初步的贸易市场。”
“北边草原上的牛羊马匹也开始陆续以廉价的价格进入大明之中,同时大明所产的茶叶布匹和顺义产业园内的奢侈之物已经开始销往草原,换取了更多的利益回来。”
“这些利益在朝廷的操作之下,也开始慢慢的转化成实质的财政收入,只不过可惜的是这件事现在是由宫内主导的,所赚的大多数的银子都归了内帑,户部能拿到也不多。”
听到海瑞说到这些事情,高拱也是沉默,本来高拱对建设大明产业循环大市场的事情是极为亢奋乃至激动的。
可是最后主导此事的却不是朝廷,而是由宫中指派的人作为其中的主导。
这就很不符合高拱的政治理念,高拱虽然也没有看不起宫中之人能力水平,但是高拱却认为有些事情还是分清楚一点好。
宫中的人就负责管理好宫中的事务,执行好皇帝的命令就是了。
像这些明显就可以交给朝廷本身处置的经济事务,还是让官僚系统运作就行了。
若是一直由宫里把持,这不是在侵害朝廷的利益吗?
要知道朝廷可不是一家一姓之朝廷,乃是天下万民之朝廷,朝廷所行之政,也应该皆都为百姓而行。
若是皇帝以私代公,总想用一些宦官私奴直接干预朝廷本来的职责和事务,最后可能就会扰乱朝廷秩序,从而使得天下管理出现问题。
因此不管是在高拱的政治理念里面,还是在其他有志为大明开拓一番事业的官员心里,他们都是希望皇帝能够分清私与公的界限,不要过多的使用宦官奴婢干涉行政。可是这怎么可能呢?
皇帝也是人,是人就有私心,他既然坐到了这个位置上,他要考虑的首要问题就是自己的利益问题和安全问题。
所以出于对安全和利益的考虑,皇帝肯定更加愿意相信自己的奴婢,而不是外朝那些所谓的忠良百官。
毕竟自古以来,就从大数据来讲,太监造反的案例总归还是极个别的个例,而且太监造反也都不会有什么结果,最后也都会因不得人心而被反杀平定。
但是朝廷里的那些貌似忠良的外臣就不一定了,如果不把他们看紧点,不把他们的权责给压制着,天知道最后会不会蹦出来个王莽,曹操,司马懿,杨坚,赵匡胤这样欺凌主上的权臣。
所以,理想总归只是理想,皇帝是不可能不用太监的。
如果一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