间,有时候不仅仅只是人才难求,更多的是机会难求。
嘉靖皇帝即便是看出某些人的才能,即便是知晓某些人的能力,但又因为吃不准对方的忠心,他也不得不更多时间去考察去了解。
而在这个过程之中,作为皇帝的他所能接收到的信息也都是一个个鲜活的人传递给他的,一旦有一些人说了他看重之中的坏话,而他的调查结果恰巧又能和举报之人所说的情况八九不离十的时候,纵然是聪明绝顶的他,也不得不犹豫慎重起来。
要不然一旦用错了人,信任错了人,将巨大的权力委托错了人,那后果可就不是闹着玩的了。
因此有时候哪怕身边人是个草包,嘉靖皇帝也得委以重任,让他掌握着决定安危的权力,就好比当初的仇鸾一样。
嘉靖皇帝能不知道仇鸾是个庸碌之才吗?
但是为什么还要将大部分的兵权交托给他,而不是那些所谓的历史名将,其根本原因就是嘉靖皇帝不能确定那些所谓的能陈干将是不是真的对他绝对忠心。
如果不是绝对忠心的话,把那么重要的兵权交给了他们,万一出点岔子,这可就是老寿星吃砒霜——活得不耐烦了。
所以有时候在不能确定忠诚的时候,宁愿用一点笨人蠢货,也好过用那些聪明过头的能干之人。
嘉靖皇帝感慨完了之后,他又对着黄锦说道:“三儿聪明呀,赵文华明明是严嵩的义子,但现在却被三儿抓住了要害,握到自己手中,就凭这一点,朕再把一些担子压给他的时候,也能放心不少的。”
黄锦听到嘉靖皇帝如此夸张朱载坖,心中也是起了波澜,难道帝君真的要立储了吗?
“帝君的意思是让内阁再召集一次廷推,将赵文华推到刑部尚书位置上吗?”
黄锦小声的说着他猜到的意思。
嘉靖皇帝微微摇头,“不用廷推了,也不是事事都需要廷推来办的。现在既然有了吏部尚书和吏部侍郎的联名举荐奏疏,朕是可以顺水推舟将赵文华调任上来的。”
黄锦连忙道:“帝君英明!”
嘉靖皇帝呵呵道:“不过接下来的工部尚书人选确实得让他们再廷推一次了,要不然朕这会也想不出到底何人适合坐上这个位子了。”
黄锦道:“那奴婢现在就去宣旨?”
嘉靖皇帝嗯了一声,“去吧,别把这事耽误到年后了,朕估计三儿要这么快的推赵文华,肯定也是为汪直的事情,这件事本来朕还想着年前或年后解决的,看样子三儿也已经胸有成竹了。朕也有些迫不及待的想看最后的结果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