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拱等人的奏疏都拿了出来,递给了朱载坖。
朱载坖翻看着高拱等人奏疏,发现除了一些比较套路化的拜年贺词之外,真正有用的信息也并不多。
所以,朱载坖也只能在心里感慨了一下,觉得自己有些着急了。
朱载坖道:“给高先生他们也回一封信,让他们放心在南京做事,孤永远都会是他们的坚强后盾。”
孟冲立刻回应道:“奴婢记住了。”
接着孟冲又说道:“冯保也上了一份奏疏。”
朱载坖听到冯保的奏疏,也不禁笑了起来,“拿来看看。”
孟冲回了声是,也立刻将冯保的那份奏疏呈了过来。
朱载坖接过冯保的这封奏疏,看了上面几段文字之后,也不由笑了起来。
“冯保现在可以呀,都已经和南京的贤达名士们打成了一片,现在整天都被邀请参加各种诗会。不错不错。”
朱载坖对于冯保的工作还是很肯定的。
冯保在内书房的时候,文章和书法就是名列前茅的存在。
他若不是太监的话,也有机会都市并获得名师指点,说不定也能考个进士翰林啥的。
但可惜,能被送到宫里当太监的人,也没几个能有机会读书的人。
他们大多也都是一些穷苦人家的孩子,就是因为在外面没有了多少希望,想着进宫搏一搏富贵,混一口饭吃才进的宫。
所以,想让冯保这样本身就有读书人天资,但却没有任何机会的穷苦人家孩子,获得一个公平机会,去读书去参加科举,也是天方夜谭。
毕竟就算是这些年占尽了先机的京师和北直隶地区的百姓们,他们的孩子也不见得能有几个获得读书和参加科举的机会。
大多数人都是上了几年识字的私塾之后,能认一些日常的使用文字后,就离开了学堂,不再去学习那些更加高深的儒家学问了。
毕竟那些看似只需背背书,理解一下微言大义的儒家学问,在实际的学习之中,难度还是非常大的。
一般的学生只能是先生说到那里,他们就学到那里,根本就不会有融会贯通的悟性,而且这种太过理论性的学习,对于那些本就没有学习天赋的普通人而言,也不吝于是天书一般的晦涩知识。
所以读书走科举这条路,也不是任何一个有机会识字认字的人,就有本事和能耐参加的。
这种需要悟性的高级的文字游戏,还是那些智商出众的天才,才能玩得转的。
并不是认识了些字,会背一点死书的人就可以参与的游戏。
举个最简单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