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乃是天子的长随扈从,有什么事情,向天子回报,轻而易举。
裴元便解释了一句,“此乃社稷之事,具体的情况本千户已经密奏过天子,如今该付朝堂公议了。”
通政司一听都和天子说好了,那还有什么纠结的。
便将那奏疏单独收了,直送内阁。
裴元地位卑微,没有上朝的资格,想起今日朝廷还要议谷大用这一年来的功过,就想等在通政司听听消息。
这通政司衙门原本地位不低,负责的职能是“掌受内外章疏敷奏封驳之事,凡四方陈情建言,申诉冤滞,或告不法等事,于底簿内誊写告诉缘由。凡天下臣民实封入递,即于公厅启视,节写副本,然后奏闻。凡议大政、大狱及会推文武大臣,必参与。”
这个部门成立的背景,是因为丞相胡惟庸权力太过集中,所有的奏疏都要从他手里过一遍才给皇帝看。
如此一来,皇帝能看到什么东西就可想而知了。
等到朱元璋废掉丞相,把权力分摊到了六部都察院之后,朱元璋发现了一个蛋疼plus的事情。
原本被丞相过一遍的奏疏,现在改成了被对口的六部都察院都过一遍了。
这就更加的不快乐了啊!
朱元璋果断决定,自己都拿来看完了,然后再分发下去。
然而各地官员给皇帝的奏疏很多都是字多事少,这就让渐渐老迈的朱元璋有些吃不消了。
于是,老朱就完善了通政司制度。
这个制度的核心思想是,所有的上疏在通政司开封启示后,归纳中心思想,然后留下底档,将简略版本分送各部。
奏疏在通政司开启,并且简略归纳,也就意味着奏疏内容不再是可以被各部遮掩的秘密。
在常朝的时候,通政司官员要对针对奏疏内容向皇帝进行简报,朝廷出现重大决策的时候,通政司官员也必须在场,起到监督监察的作用,避免六部或者都察院有人铤而走险,隐匿关键信息。
这个时候通政使的地位是很高的,官场排序在都察院之后,在大理寺之前。
后来,赶上九岁的英宗年幼继位,执掌大权的“三杨”忽然发现……
咦,老朱的这个设置有点东西啊。
这就,不是很好搞了。
于是“三杨”一琢磨,表示皇帝太小了,身体还在发育,还是要多睡会儿才好。
再加上天子还是未成年人,还处于学习知识,健康身心的重要阶段,必须要开启防沉迷系统。
主要措施是,每天早朝的时候,通政使只允许说八件事。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4页 / 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