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传言。
关于凶手的猜测,有的指向杨一清,有的指向杨廷和。
而且这两种猜测都获得了不少人的认可。
其中有一个大家普遍认为最接近真相,也最难以让人释怀的一个流言是,马中锡深感自己愧对杨一清,不想成为杨廷和用来攻击杨一清的武器,因此宁可自杀也不愿意苟活。
据说,杨一清本人在听到这个流言后,脸色阴沉的可怕。
杨廷和也暴怒不已。
在这样的流言影响下,朝堂的氛围也变的压抑起来。
有可靠消息,吏部天官杨一清和首辅杨廷和这些天,在很多议题上都出现了极为激烈的冲突,原本就陷入僵局的议功和赏罚再次出现了波折。
朝臣们预期过,两人间的矛盾,可能会在战后秩序成型后,逐渐明朗化。
但是没想到这一天来得这么快。
马中锡的死,彻底的将两人间的矛盾激化,撕破了表面的那点和气。
许多没有骑墙资格的中低层的清流,已经被动的开始站队。
杨廷和树大根深,自不必提。
杨一清虽然底子薄,但是却有凝聚力很强的江西帮站在他身后。这可是杨一清干翻刘瑾之后,吃到的反刘瑾、焦芳红利。
朱厚照看着文官们的热闹,紧张的大气都不敢喘。
——这也太刺激了吧。
既然兵部议功结果被搁置,朱厚照就开始小心翼翼的推动自己的义子策。然后按照皇庶长子贺环的建议,让义子们各自献出一部兵马,拉来京城操练。
文官们看了一眼,没怎么上心,继续重点关注杨一清和杨廷和的决裂。
朱厚照又下令,说是当年汉太祖议论功劳的时候,为了明辨功勋,评出功劳第一,让诸大臣议论。因为当时多有争议,后来关内侯鄂君出言明辨,评定萧何第一,曹参次之。
汉太祖说,“吾闻进贤受上赏。萧何功虽高,得鄂君乃益明。于是进封鄂君故所食关内侯邑封为安平侯。”
今日朝廷议功纷纷,动荡社稷。百户裴德能明辨其中功过,恰似汉初鄂君。
因此加封裴德为永寿伯。
文官们听了大感诧异,这就加永寿伯了?杨廷和干什么吃的,怎么没人出来组织反攻?
对了,说起杨廷和,马中锡到底是不是他逼死的?
朱厚照又小心翼翼的下令,赐太平仓为永寿伯裴德府邸,以太平仓空阔地,屯扎训练边军。
文官们终于觉察出有点不对劲了。
太平仓紧挨皇城,若是屯扎了大票边军,这可比天子在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4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