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即于宣府调三千人,限十日至京;京营赴宣府备御者,亦如其数。每年春秋更替,人赏银一两。”
见到朱厚照甚至想把这件事常态化,原本还想居于幕后的内阁首辅杨廷和,也坐不住了。
他在家苦思数日,洋洋洒洒的写了一篇文章,向朱厚照痛陈京营、边营兑调“十不便。”
曰:
“京边官军各有分地,有急事方可互相应援,今无事而动,一不便。”
“京军备边,不习战阵,难保取胜,恐损国威,二不便。”
“边军入京,骇人耳目,传闻各处,未免惊疑,三不便。”
“京军外出,依持强势,占住房屋,索要钱谷,需索酒食,强买货物,奸污妇女,将官护短而不肯禁,边方受害而不敢言,四不便。”
“边军在内,狎恩恃爱,傲睨军民,蔑视官府,小则怠玩,大则违犯,治之则或不能堪,纵之则愈不可制,五不便。”
“远离乡井,抛弃骨肉,或风气寒暖不相宜,或盘费供给不相继,六不便。”
“粮草之外必用行粮,布之外必须赏赍,非紧急不得已之时,为糜费无极之计,七不便。”
“往来交替,无所宁息;仓卒之际,或变起于道途;厌倦之余,或隙生于肘腋,八不便。”
“示京营之空虚,现中国之单弱,九不便。”
“西北诸边,见报声息,唇齿之地正须策应,脱有疏失,咎将谁归?十不便。”
“乞望陛下博采人言,务求至当。”
朱厚照看到杨廷和的文章,朱笔题字,大学士说的很好,但是宣府兵马已在呼唤城门开。
朱厚照这次罕见头铁的不肯收回诏命,导致这次争论的结果,以宣府兵马火速抵达京师而结束。
裴元得知了这些始末之后,并没有太意外。
而且还觉得,朱厚照真是下了一步好棋!
事已至此,朝野只能把关注焦点转移到了兵部侍郎李浩这个人身上,想要知道这个人为何会突然跳反,站在天子那边。
要知道“大议功”最激烈的时候,文官们都没想过把李浩当弃子丢出去!
没想到李浩却在何鉴去职,陆完尚未上任,重臣们又在城外送别何鉴的关键时候,跳出来促成了宣府边军入京的事情。
裴元心里清楚,现在不少文臣还仅仅以为李浩是个例,完全忽略了李浩担任过通政使的重要资历。
等到朱厚照做好充足准备,开始疯狂的提拔有通政司资历的官员掌握宣大和兵部事务后,这个秘密保皇派的“通政司系”才会浮出水面。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4页 / 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