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同样不在意。
仙门正道,前两境相对顺遂。可到了第三境,要求百尺竿头更进一步时,仙门正道的路,却基本已被前人走尽。
而源炁,接引自天地。
在《志士仁人》发表前,主要是江湖武夫,以及虽未入书院,却也在学舍读了几年书的平民书生,被郡守勾动心神。
但等南奕发表《志士仁人》,系统阐述了何为武侠精神后,楚郡各世家,终于吃了一惊。
盖因修行之路,并非走的人越多,就越顺遂。
红尘数十年,只为蜕去凡心,养出沉稳道心。
是以,养气修行,关键其实在,如何快速积累灵性上。
陶知命凝思片刻,睁眸问道:“你以侠字论述武侠精神,是准备以此为自身之道不成?”
如果顺手为之便能行侠仗义,或者做些好事善事,南奕是愿意的。
大部分修士,蜕凡筑基时定下的自身道途,都是依托于仙门正道。
南奕恭谨应是。
如此一来,若无天赋神通觉醒,纯靠功法修行正常入道,十六至二十岁,普遍在藏精期;
而《志士仁人》中的武侠精神,南奕说得固然好,可就他本人而言,却难免说得有些假大空。
毕竟,他只是一个键盘侠,并不能真正践行武侠精神。
世家文坛,知道郡守是在炒作舆论忽悠百姓,只做冷眼旁观状,不以为意。
但这种造势,影响的只是底层民众。
可以说,筑基时定下的道基,很大程度上已经决定了修士未来道途之长短。
然而南奕今番,不仅开辟新道,还是道理完备、体系完善的新学说。
可陶知命看得出来,南奕本人,并不是个杀身成仁的性子。
正常来说,书院三年,除去常规授课外,第一年,是暗中考核评估学子心性。若心性太差,不会引之入道。
唯有出了地阶修士,即炼神反虚境修士的世家,才能称之为修行世家,传承万载。
之所以陶知命突然对南奕说起蜕凡关窍,则在于《志士仁人》中体现的武侠精神,已经可视作是南奕开辟的新道学说,足以感召他人。
当然,这并不影响南奕发表《志士仁人》,开辟武侠学说,宣扬武侠精神。
这惊意,六分来自于文章本身,文采斐然,气势激昂,如同当真有侠客,仗剑独行,杀身成仁一般;
剩下四分,则来自于南奕,居然能系统性地开辟新的思想学说。
而毕业之后,书院学子,主要是在养气修行途径上,做出选择。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5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