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1章 顺应历史,改变历史,骗欺历史?
比起之前的心情忐忑士气低迷而言,这一次至少在出发的时候,在面对家乡父老的时候,三万多新军堪称是士气如虹。
并且对比之前相对比较悲伤的氛围,此刻对于襄阳一带的百姓而言也有不一般的意义,看着如此军伍出征,自家亲人又在其中,心中也难免激动。
随着襄阳大军的出发,原本军营周围的百姓也跟着走了一段路相送。
大军其实不是真的三万可战之兵,除了真正的青壮之士,还有民夫车马等运送调度的人手,真正的军士大约两万,对外则号称五万大军。
直到大军消失在北上的道路中,襄阳一带的百姓这才陆续回去。
当地的官员们也在城外送军,邵寄灵这个襄阳太守今天见到了大军出发前的场景,也让他心情激动万分。
“有此雄壮大军,何愁不能击退外敌,说不定还能收复山河!”
比起最初听闻军情时候的恐惧,邵寄灵此刻甚至激发了雄心,身旁的官员也是连声附和。
一封襄阳大军士气高昂的奏文肯定是要写的,这一点邵寄灵还是擅长的。
襄阳城的上空,庄霖四人踏云向北而飘,视线视线余光从襄阳城方向收回,重新望向北上的大军,这军伍的速度明显加快了许多。
新军确实是新军,但入伍的士卒和车马民夫大多都是从小干活长大的青壮,不是什么温室里的朵,打仗或许还比较稚嫩,可体力耐力却是一点不差,所以行军根本不是什么问题。
“这殷旷之倒真是个人才!”
刘宏宇在云端不由这么说了一句。
对于军队上下和襄阳百姓而言,都以为是老将军在阵前提振士气,不过对于天上的几人来说,自然不难明白殷旷之才是提出这一点的人。
这种鼓舞士气的方法,或许对于后世的人来说未必想不到,可是真正做起来却不容易,首先你得调动得了襄阳军民的情绪。
——
殷旷之也是第一次随军出征,纵然在外人面前如何沉着冷静,此刻也是难免激动。
说实话,从小到大军伍文章看得也不少了,读书人也并非不尚武,君子六艺必学,兵中之君子傍身,文武双全才是如殷旷之这般大家子弟心中该有的功业。
前有孙武与吴起,后有周郎与孔明,古之大家皆能文能武,有安邦之策,能武定乾坤!
“公子,阵中刀剑无眼,之后不论遇上什么,您都千万不可离开我等身边!”
许久不出现的李炎铭再一次回到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 / 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