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陈年有可能在求学的路上路过辰州?”
桑榆摇摇头道:“可能性很小,剑南道取道山南就可以直到长安,没必要转去辰州,陈年家境贫寒,不会去给自己徒增烦恼。”
这个时候的出行是一件大事,路途遥远,车马缓慢,往往早早就要规划好路线,最好约上几个同行之人结伴,路途上更是能节省就节省,一般不会去特意绕远路。
除非像桑榆姐妹两个,因为走错路,辗转几番,才从江南到长安。
也正因为如此,她才在辰州短暂停留过,见到了李太白诗中“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的五溪之地。
她之前在书肆里没有想起来,只觉得眼熟。
百里谦低头思索,桑榆又道:“如果陈年真的受周学官的压迫,他想反抗也是再正常不过。”
这样的动机也能说的过去。
百里谦知道桑榆说的是有理的,只是现下都是猜测,没有直接的证据证明陈年就是凶手,但是他也知道不能再拖延了,如果陈年这条线索再断了,只怕很难再查下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