乃我大兴之喜。”
圣人笑道:“该赏!传旨,着户部调派粮草辎重,派钦差前去边关问候,犒赏三军!”
现在前方战事吃紧,只能先送些吃食物资,待战事消停下来,则要论功行赏。
窦尚书和王公纷纷弯腰曲背,喝道:“谢圣人隆恩。”
圣人摆摆手,“这也有你们的功劳,窦爱卿当机立断,及时予以前方帮助,才叫此次计划得以实施,爱卿功不可没。”
圣人说的是当时王令传回消息,请窦尚书调派人手,将残次兵器替换成完好兵器之事,早在崔叙等人领命离开长安的时候,这件事已经着手安排了,只是为了不打草惊蛇,此事都是在秘密进行的。
王令传信回来的时候,兵部尚书已经被吓到在家中称病了,大权落在两个侍郎的手中,圣人不愿再生事端,便将此事交由窦尚书暂管,窦尚书正愁怎么将兵器运到军中呢,还没想好,王令就已经给他递上了枕头。
窦尚书连忙叉手道:“圣人过誉了,此次大捷乃是圣人识人为贤,以及我大兴将士勇猛杀敌的功劳。”
“好了好了。”圣人摆摆手,“谁功谁过,朕心里有数。”他是一个赏罚分明的好皇帝,尽管有的时候随性了些,但在大局上从未含糊。
盖是因为当年先帝晚年的时候刚愎自用、疑神疑鬼,导致朝堂上勾心斗角,官官相争,最终差点儿葬送了大兴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伟业。
圣人登基后,用人为贤,广纳谏言,将御史台抬了上来,上可对皇族劝谏,下可监察百官,自己更是每日三省自身,为大兴的朝堂做了一个良好的表率,也因此得到了大部分朝臣的真心拥护。
王公仔一旁摸着胡子,笑呵呵道:“窦尚书莫要妄自菲薄,这可是大功一件,窦尚书何必自谦呢?”?圣人乐了,“王卿莫要羡慕,此次也有你的功劳。”
“这…… ”王公不解道:“臣一直在长安做事,也不曾参与其中,怎么还有臣的功劳?”?别是出了他不知道的事吧?要论功劳的话,他们王家也确实有功,又是带兵上阵,又是押送物资的,可是这功劳怎么也算不到他的头上。
圣人又拿出了一个折子道:“这是天威军的方将军写的请功折子,上面不但写了此次战事,还详细说了这次计划的参与者,你们大理寺的崔叙崔寺正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