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会有人能在三百里外一炮崩掉老朱家的祖坟;但在亲眼目睹了穆国公世子试验飞玄真君一号的壮举之后, 却由不得他不疑神疑鬼,在每一处细节中生出焦虑与恐怖来——不错,先前从没有人能一炮轰掉三百里外的祖坟;但先前不也从没有人能把几十斤上百斤的铁壳子飞升上天么?如果——如果真有个万一呢?
真有个万一, 他们黄家的九族都要嚎啕了!
某种意义上, 这也算是对穆国公世子绝对的信任,坚定不移的托付;所以穆祺居然还有些感动:
“真飞不了这么远。我们的试验还是太粗糙了,射程勉勉强强只能摸到两百里上下;这都是技术的限制……”
没错, 别看世子将原理说得这么高大上, 又是“脱离部分”、又是分层加速,但实际操作非常简单粗暴——工匠将火箭铁壳的某一部分特意磨薄, 又涂抹上了高热值的燃料(此处必须致敬传奇方士参云子);火箭升空之后,高热值燃料会将磨薄的铁壳烧穿, 累赘的外壳随之脱落,可以大大的降低重量,提升射程,并增加威力。
至于这样复杂琐碎的工序是怎么完成的嘛,那说起来其实也一钱不值——工匠们当然不可能了解钢铁在高温下的形变,穆祺那点三脚猫的知识也很难全程指导。所以整个流程就是靠着几个从后世生搬硬套来的经验公式,一次又一次试验出来的。要不然京郊荒山野岭,怎么会有人看到白昼流星呢?
——既然是流星,那当然不会只是一颗两颗,而是星辰坠落如雨,恢弘奇异,不可想象嘛。
当然,纯粹依靠经验的技术进步是有尽头的。这种简单的重复实验搞了很多次之后,穆祺就能清晰感受到试错中不可规避的瓶颈:他们倒的确是将射程和威力都给提升上去了,但精度上却是一踏糊涂,堪称本世纪的布朗运动弹。至于如何将这种布朗运动弹调整到可以接受的范围,则需要数学及物理学上极为精深的造诣——这就触碰到穆祺知识的盲区了。
技术进步总是依赖着基础学科的进步。所以必须要引入新的人才,新的血液,世子很好心的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这种火箭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但进一步的发展却可能需要西洋人的助力。听说泰西耶稣会的传教士在这上面很有些造诣。如果可能的话,我倒想请他们来解决一些框架上的问题……”
技术进步会倒逼出对基础理论的需求,这是颠扑不破的道理。如果广泛的工业化真的铺开,那还真需要传教士们引入人才翻译书籍沟通学术,这也是穆祺不得不捏着鼻子与儒望合作的原因之一。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