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
刘正月见他开窍了,就笑着说:“其实,红楼茶馆最早不是在海港,而是在北边。”
“北边?”周浩然反应过来,“江浙地区?”
刘正月道:“对,曾经的江浙地区,是天下最富庶的地方。不仅良田千万亩,产出最多。更重要的是这里是商事最发达的地方。”
周浩然点了点头,“盐业、纺织业、茶业、陶瓷业都在这边,到了晚清,这边还出现了大规模的钢铁冶炼的产业。”
刘正月道:“最主要的是盐和茶,盐税和茶税,是朝廷最重要的税源收入……总之,江南太富,商贾巨富太多。那个年月不比现在,经常会出现一些商贾家族的利益纠纷,甚至可能会引发灭门惨案。”
周浩然就明白了他的意思,“所以,就需要有人出来调停,来化解商人之间的恶性竞争。”
“对喽。”刘正月很高兴,觉得这个小友太聪明了,什么事一点就透,“江南的读书人很多,有很多名仕大儒。很多人甚至都官拜大学士,退休后回到了老家。”
周浩然渐渐的也就明白了这个红楼茶馆的由来,“这些人有威望和公信力,商贾之间的纷争,就会请他们出来做主仲裁。”
“渐渐的,就形成了一种习惯。有一些商贾遇到了麻烦,就会请一些有身份的人做主。把他们请到茶馆里来,陈清困境。事成之后,送上一笔礼金聊表谢意。”
刘正月有一种追思的神色。
他回忆起了当年他在茶馆里当学徒,掌柜的给他讲起这段故事的往事。当时,掌柜的坐在他的位置,他坐在周浩然的位置,一晃已经过去了六十年。
周浩然这才知道这个行业的兴起过程,“时间长了,这就变成了一个行当。”
刘正月道:“对,一个很大的行当。当时江南读书人众多,很多读书人生活困苦,帮商贾处理一些麻烦,就成了一个生财之道。”
“不对吧?”周浩然就又困惑起来,“穷困潦倒的读书人,那肯定是没授过官衔的人,他们有什么能力?”
刘正月道:“读书人的身份,就是能力。一个商贾被欺压了,他去单独报官,会被官府二次欺压。如果是找读书人来牵头,读书人可以见官不跪,可以最大限度的保障商贾的利益。”
周浩然感受到了时代的不同,笑着说:“有点像讼师。”
刘正月道:“不一样,讼师的身份更低,最多都是些识字的人,算不上是读书人,但凡有个秀才的功名也不会当讼师。茶馆里帮助商贾平事,掌司济世之难而谐和的人,都是正经的读书人,大先生们都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