骞苦笑道。
赵煦摇头:“子安,你太冲动了,事情原本可以用更温和的法子解决,该死的人想想办法也会死,你这么干,已然毫无转圜的余地了。”
赵孝骞讪讪一笑:“臣知闯下了大祸,这不赶紧回京,向官家求救来了么。”
赵煦指着他气道:“闯了祸倒是想起朕了,事情闹大,朕能怎么办?每逢清明中元多给你烧点元宝蜡烛好不好?”
赵孝骞诚挚地道:“大可不必,臣想活着。”
赵煦都无语了,重重叹息。
赵孝骞嘴角却悄悄一勾。
今日进宫的主要目的,其实并非要赵煦救他,当然,能救就更好了。
主要的目的是试探赵煦对这件事的态度。
能激起赵煦对韩维等人的怒火,与赵孝骞能够情绪共鸣,赵孝骞的目的就达到了。
如果赵煦也认为赵孝骞不该杀韩维等人,或者说拿韩维被杀这件事大做文章,严厉训斥赵孝骞,并打算严惩他,那么事情就更麻烦了。
这种试探,其实还有另一种心思。
不可否认,赵孝骞是手握兵权的边帅,麾下将士虽说不多,但也有数万之众,而且全是精兵悍将。
赵孝骞其实就是想看看,赵煦究竟对他有没有猜忌。
从刚才一番对话来看,赵煦似乎并无猜忌,或许有,但很轻微,只是藏在心里。
如今宋辽之势已扭转,赵煦还有远大的宏图壮志没实现,赵孝骞的作用太巨大,不可或缺。
以赵孝骞的能力,大宋若少了他,还真就转不起来了。
不是简简单单指挥火器军队征战的事,这种事普通的武将就能完成。
重要的是,赵孝骞是这支火器军队的创造者,完善者,以及持续升级者。
曾经的燧发枪无法对付辽国重甲骑兵,赵孝骞马上升级了火器,造出了可击穿重甲的纸壳弹。
这样的临机应变,遇强则强的能力,放眼大宋全国,谁有?
赵煦是理智的,英明的,他很清楚孰轻孰重,这个时候若猜忌赵孝骞,或者说借由韩维被杀一事严惩他,显然是自毁长城,赵煦是断然不会干的。
他毕生的理想志向,帝王的雄心壮志和勃勃野心,已经不可避免地与赵孝骞的个人命运深深地捆绑在一起了,一损俱损,一荣俱荣。
所以哪怕赵孝骞闯了这么大的祸跑回汴京,赵煦不仅没有责骂,连一句重话都没说,现在想的是如何解决问题,度过危机。
然而一想到两日后,朝堂炸锅的场面,无数参劾的奏疏,无数朝臣蹦出来声嘶力竭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