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烈顿时忍不住看着黄琬与马日磾吹胡子瞪眼道:“若是有功不赏,反倒施加惩戒,日后叛乱再起又该如何?让两位去平定吗?”
“如此祸国之言,两位还是少说为好!”
崔烈此言一出,黄琬与马日磾顿时气得面色通红,但却不知该怎么反驳。
毕竟让黄琬与马日磾讲经论道还行,但领兵打仗确非两人所长。
真要派他们上阵,恐怕第一个死的就是他们。
不过崔烈虽然驳的两人哑口无言,可他强硬的态度却没办法说服所有人。
毕竟尚书台中也不乏能领兵上阵的文臣,诸如卢植、杨彪等人。
还是司徒许相见状心念一动,当即开口道:“既如此,便循光武故事吧。”
别看许相总被人称为奸佞,但他可不是不学无术之辈,毕竟怎么着也是出身汝南许氏,父祖也都是凭功绩当的三公。论儒家经义他或许比不上黄琬与马日磾,但论朝堂典故却绝对更胜一筹。
见两人还没想起来,许相当即抚须一笑的得意道:“诸位莫不是忘了本朝开国时的大司马李第公了?”
闻听此言,崔烈顿时面露恍然之色。
相比之下很多家族底蕴浅薄,亦或者出身寒门的官吏就不明所以了。
幸好此中还是有人知道的,当即显摆的说出了此中原委。
原来许相说的还不是李第公在大司马任上的事情,而是在琅琊太守任期时。
话说李章,字第公,乃河内郡怀县人,世二千石。
王莽之乱时由于李章明智的选择了光武帝这方,故天下一统之后被任命为琅琊太守。当时北海安丘大姓夏长思等人反叛,趁机囚禁了北海太守处兴,并且占据了营陵城。李章得到消息之后便准备发兵千人,奔驰进击。
然后他的掾史阻止李章说:“二千石行不得去郡,兵不得擅发。”
但李章却言“若为讨贼而死,无遗恨也!”
后来李章大胜之后如实的将事情汇报给朝堂,光武帝也没有怪罪反而奖赏。
可以说李章的例子与孙坚的这回的行为完全是一样的。
于是当得知这段典故之后,不少人顿时不再反对。
大汉朝就是这样,只要有前例可循那么什么都可以商量。
不过话说回来,这也是平民百姓很难出人头地的原因。
毕竟经义典籍可以学,但这种朝堂典故却没有什么书籍会总结。
即便是世代公卿的士族内部,往往也只有重点培养的子弟才会传授。
耳濡目染相传之下,这些名门弟子自然熟知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