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7章燃眉之急【2/2】
话说郑玄传道授业数十载,门下弟子没有一万也有八千了。
至于常年伴随左右听课的弟子更是有千余人之多。
然而郑玄的弟子虽多,但出名的却没有几个。
除了被称为“东州大儒”的孙炎之外,也就是国渊当前名气最大了。
不过相比于孙炎,国渊走的却不是治学之道,而是仕途路线。
魏哲灭高句丽一战全程都由国渊负责后勤,这才使得此战得尽全功。
是故在高句丽国灭之后除了魏哲声威大振之外,国渊也名声在外。
现如今青州谁人不知,国子尼精于内政,有廊庙之才!
若非当前洛阳忙于党争导致朝政混乱,光凭此功国渊都足矣为一方太守了。
甚至于往日在青州名声不显的氏仪、孙邵等人如今都颇有名望。
如此这般情形,郑玄门下弟子自然难免心动。
他们不是圣人,读书治学无非就是为了出仕做官。
眼下辽东机会那么多,他们自然也想效仿一下师兄。
所以相比于去徐州和当地士族豪强抢官位,他们更愿意投奔魏哲这个乡党。
是的,本来只是青州女婿的魏哲如今已然被青州人视为乡党了。
谁让魏哲不仅祖籍东莱,封号还是不夜侯,而且朝堂还以青州乡土为其食邑呢!
更别说自魏哲出仕之后还频频征辟青州人士,麾下多有青州官员。
在这种情况下,青州人拿他当乡党实在正常不过了。
郑玄倒是不拘泥于这些乡党之谊,但他却重视师生之情。
见门下弟子眼中多有期盼之色,他略做沉吟也就改了主意。
辽东就辽东罢,也好,就当换一个地方讲学。
由于国渊、孙炎等人都在辽东为官,郑玄也没有太过犹豫。
本来辽东苦寒还是一个问题,但这些年随着魏哲的声名鹊起,火炕也从辽东传入了青州,郑玄宅中便整治了一座。他用过,效果很不错。
甚至郑玄觉得有些太过于安逸,使人昏昏欲睡,不利于治学。
故此以往入冬之后他从不在白日烧炕,只在夜间使用。
有这玩意儿在,郑玄倒是不用担心辽东苦寒了。
不过话又说回来,郑玄这一千多人想要前往辽东也不容易。
抛开不其山外正在肆虐的青州黄巾,一千多人光是渡海就是件麻烦事儿。
而当郑玄做下决断之后,崔琰等弟子便开始集思广益起来。
一开始他们还想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 / 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