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2章呼朋唤友【1/2】
话说曹操几乎全程见证了八月二十五日的那场政变。
从一开始曹操便不同意何进招外兵入京,奈何却无法阻止。
即便他为西园八校尉之一,但手下八百士卒都未必全听他的。
于是他只能眼睁睁看着袁绍、袁术兄弟攻打皇宫,屠尽宦官。
而曹操连袁氏兄弟他都阻止不了,更不用说阻止董卓了。
从开始的自封太尉,到自拜相国,入朝不趋,剑履上殿,可以说曹操是眼睁睁的看着董卓一步步在洛阳坐大。
不过起初曹操并未觉得事情已经不可挽回。
因为董卓虽然跋扈,但入京之后便展现出一副可以沟通的做派。
比如董卓在自拜相国的同时,也与党人一派妥协,任司徒黄琬为太尉,司空杨彪为司徒,光禄勋荀爽为司空。并且还为党人首领陈蕃、窦武以及在“第二次党锢之祸”中遇害的诸多党人平反,提拔他们的子孙为官。原大将军幕府的属官何颙、郑泰等人,也被董卓礼聘为幕僚。
在一干幕僚的建议下,董卓完全就是一副亲近士人的做派。甚至连当面冲撞,并且弃官而走的袁绍等人他也尽释前嫌,主动授袁绍为勃海太守,鲍信为济北相,王匡为河内太守,以示和解。
可以说董卓用种种举动表明,他却并没有吃独食的意思。
不得不承认,董卓入京后的表现已经相当优秀了。
作为一个武将,他的政治头脑已经超越了绝大部分同行。
从这次三公任命中就可以看出他并没有传闻中那么粗鄙无文。
要知道三公中的杨彪出身弘农杨氏,四世三公,与汝南袁氏一样都是关东士族的代表,只要杨彪愿意与董卓结为政治同盟,那么便可大大抵消袁氏的影响力。
至于黄琬则是与陈蕃同时代的老牌党人,在士林中也名声甚高,虽然遭到党锢之祸殃及,被禁锢近二十年,但黄琬的人望却反而不减反增,所以才在光和末年初一复起就被朝廷任命为青州刺史。
对了,当时向刘宏举荐黄琬的正是时任太尉杨赐,也就是杨彪的父亲。由此可见让黄琬为太尉,杨彪任司徒,是经过董卓深思熟虑的。
他就是想要拉着弘农杨氏一派与汝南袁氏抗衡,从而将士族的抵抗分化瓦解。
至于光禄勋荀爽的司空之位,则无疑是在向颍川士族示好。
说实在的,董卓这个态度算是相当有诚意的了。
然而董卓的这一番算计终究还是自作多情。
毕竟关东士族掌握朝堂权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 / 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