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你们离开之后,打算如何准备战事?”
“训练骑兵,等着决战。”
伏念嘴里这么,心里有些麻木、懈怠,他认为唐军两、三个月都不会有动静。甚至,他觉得等到地老荒,唐军都不会再有动静。
“这远远不够。”苏禄摇头,“王方翼能征惯战,等他打到我们鼻子底下,再手忙脚乱应对,是根本来不及的。”
三位首领对唐军看法各异,不过有一点是共识:打仗最困难也最重要的,是要知道敌饶动向和意图。
苏禄见引起了他们的兴趣,就问:“我教你们一个唐饶警戒之法,你们要学吗?”
“干嘛要学唐人?”夷男怒问,“咱们打猎都有哨探,这还不够吗?”
“唐人丑弱胆,战斗肯定比不过我们。不过也正因如此,他们琢磨出了各种行军作战的要诀,加以弥补。”苏禄笑了一声,“我们的哨探能打听到十里外的动静,这已经是最远的极限了。唐饶警戒之法能打探到多远的情况,你们知道吗?”
两个首领都摇头。
“二百里。”苏禄正色,“这就是为何咱们必须一学。”
于是,夷男和伏念都围上来,仔细听这“笑面豺狼”讲解唐人之法。
苏禄取了一支箭,就在泥地上画起来。
“从碎叶,到可汗所在的千泉,总共二百余里。”
苏禄着,画了一条线,表示一条雪峰带。
这条线上方,最东面是碎叶,最西面是千泉。
雪峰带南面的广大地域,是三位突厥首领势力范围。在这旷阔无际的山林与原野上,还有两条雪峰带,呈倒三角形,将首领们统领的地域分割开。夷男在东面,苏禄在中间,伏念在西边。纳伦河曲折地穿过这个倒三角,流淌在雪山之间,还有数条支流,静谧蜿蜒。
苏禄用自己所在位置做示范,以他的首领大帐为中心,北面雪峰带可以不管,往南面可以画出一个半圆。
这半圆径有二百里,每隔二十里置一个烽火,由两名专人押领,十个烽火便是一道。如此,在二百里范围之内,向南方半圆设置十三道烽火。每一道烽火由一个都烽统管。见敌军有一千骑以下,放一炬火;五千骑以下,放二炬火;五千骑以上,放三炬火。都烽但见烟火,可以急报部落首领,“某道烟火起,约有几千骑”。
“唐人管这个法子叫做行烽,意思是能移动的烽火台。有了这个预警,就像捕网捞鱼一样,能探知方圆二百里的动静。”
伏念皱眉:“有雪山、河流阻隔,消息传递非常不便。万一哪个押领烽火的人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