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头道:“可也。”
大司农这下对着设备也是来了兴趣,围着设备开始团团打转,今日是他多年来最开心的一日。
这一次连邓太后亦明白此物有大用,至少在农业上用于灌溉,对于时时发生大旱的帝国,这就是救命的稻草。
有时,低处的湖泊和池塘还有些水,只需几周的灌溉就可以保住一些粮食的收获,可偏偏就取不上水,只能眼睁睁看着粮食干死在田地里,生民捶地痛嚎,悲呼奈何啊!
而一众世家官员亦是无比眼馋,灾有时对于他们的家族也一样无情。大旱之下,千亩绝收,也是碰到过的。若有这发动机,对于世家倒也是多了一个保障。
皇帝甚为高兴,道:“此物神异,不奴族可愿意指导我大汉制造?”
袁华作揖道:“我正有此意,我不奴族愿在南海城建一座工坊,制造这热力发动机,恳请大汉允许我们招募下工匠,扩大发动机之产能。”
大司空仔细看了这机械,感慨道:“此物部件繁多,机械复杂,牵涉到锻造,铸造等诸多工艺,确实需耗费很多工匠和人力”
皇帝问袁华:“先生需要几多工匠?”
袁华感慨道:“此物繁杂,颇为耗费人力,制造和维护都需要匠人,我计算过了若每制造百台,每年需要匠人约三千人。”
皇帝看向大司空,大司空认真看着这机器,点头道:“大约是要这些人丁。”
这个时代,大汉的工匠们为了自己的生计,很少共享自己的技艺,这导致很多复杂的工艺,全靠一个家庭或某个地区的技术封锁来完成。
你可以想象,如果是几个人或者几十个人要从头到尾制作一台发动机要多少人工。
这个时代,大型机械之贵,那就是价。
就像大汉有水车,但水车也不是每个村子都有,只有富裕的村子和镇才能购买的起,要几百户人家一起凑钱才能请的起匠人来制造水车,几个匠人制造一架大型木头水车,往往要耗时半年以上的时间。
更不要,眼前这个钢铁之物,三十人一年制造一台,也并不夸张。更何况,这里还有一部分人要从事修理和维护。
大司空问了一个关键问题:“这设备制造好,作价几何?”
袁华道:“等同一架大型水车,但这个设备不依赖河流,可以用于任何地方。”
大司空点头,确实是这个道理,这设备可以用马车移动,送到任何需要动力的地方去。
他对皇帝和太后道:“太后,陛下,这发动机对我大汉旱情是极有帮助的,购置千台可以缓解一部分地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