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现在也没有被淘汰。
纺工坐在旁边,一只手转动绳轮,带动纱锭旋转。
另一只手拿住纱条,拉出一定距离后,条旋转卷成纱线,力气不能大,距离不能远,这个动作叫加捻。
纺工一边捻着,一边摇着纺车,摇到日落西山,摇到月影西斜,时光深处不紧不慢。
这种手摇纺车作为农业文明的象征,悠悠鸣唱,陪着人类走过漫长的岁月。
它在不断演变,首先是用连杆曲柄做成踏板纺车,用脚踏带动绳轮转动,完成加碾牵伸工作,约出现在东晋。
黄道婆改进的三锭脚踏纺车性能良好,操作简易,被广泛采用。
南宋后期出现以水为动力驱动的水转大纺车,用于加工麻纱和蚕丝。
水流冲击带动纺车运行,大纺车上锭子数多达几十枚。
更牛的是纱锭是可以一边旋转一边退后抽线,加捻和卷绕同时进行。
这个功能比西方的珍妮纺纱机还厉害,具备了近代纺纱机械的雏形,比西方水利纺织机械早了四百多年。
在手工机器纺织阶段,东方到达了很高的水平,长期以来独孤求败。】
刘彻:快,把三锭脚踏纺车和水转大纺车的图纸记录下来。
视频中一边演示纺车,一边进行讲解。
刘彻生怕慢了一步,赶紧让等候多时的小吏记录下来。
这些纺车虽然不是珍妮纺纱机,但也是大汉之后朝代出现的新物件。
不管是南宋,还是元朝,距离他的大汉有上千年历史。
这也就意味着这些出现的纺车远比他大汉的要先进很多,可以借此机会提高他大汉的纺车工艺。
这不得不说是一个意外收获,珍妮纺纱机还没有出来,就已经收获了两种纺车的制作图纸。
他找来的小吏在记忆力方面很有天赋,可以做到过目不忘。
小吏画完之后,他仔细看了看,非常满意,可以说是分毫不差。
南宋之前朝代的商人,无不惊喜连连。
纺车的图纸出现那一刻,他们就让人记录下来了。
有了图纸在手,想要制造出纺车轻而易举。
尤其是那个以水为动力驱动的水转大纺车,看得他们异常欣喜。
水流冲击带动纺车的运行,大纺车上锭子数多达几十枚,光是想一想那种场景就振奋人心。
这样的水力纺车制造出来,一定会受到很多人的疯抢,让他们赚得盆满钵满。
要不是等会还有重头戏,珍妮纺纱机还没有亮相,他们恨不得现在就开始着手制造纺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4页 / 共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