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鸿章:大清国的一个地区和日本的一个国家打仗,先天就处于弱势,甲午战争的战败也情有可原。
他并不是想为北洋海军的战败找借口,而是事实确实如此。
他们大清国建立的海军是孤零零的,并没有与之配套的近代军事机构。
日本在明治维新改革当中,不光是军事的改革,而是全部一起改革。
因此日本改制之后有联合指挥系统,而他们大清国就没有这个东西。
中日甲午战争开打,整个日本是全国的总动员。
军事总动员,陆海一起打。
而大清国则是各个战区为战,两广总督不管,湖广总督也不管,只剩下他一个直隶总督来打日本。
就这样的一个局面,甲午战败的原因也不仅仅只是北洋海军武器装备的落后,大清国没有举国之力迎敌也是一重大原因。
“而此时的大清朝却是猝不及防地面对一场近代化战争,举国上下对于该不该打、究竟该怎么打,一片茫然。”
“朝堂上一片嚷嚷,不少朝廷大员仍将日本视作不堪一击的小国,却始终没有明确的对敌策略。”
“李鸿章则试图求俄、英两国进行干涉,牵动日本动兵。”
“然而,这一次,李鸿章的外交斡旋并没有换来实质性的支持。”
“在军情和舆论的压力下,李鸿章租用英国汽船,在北洋战舰护航下向朝鲜增兵。”
“七月二十五日,遭到日舰突然袭击,英籍商船高升号被击沉,七百多名清军葬身大海。”
“就在同一天,日本陆军也由汉城出发,南下进攻驻扎在牙山的清军。”
“八月一日,中日两国同时宣战,甲午战争正式爆发。”
“高升号事件发生后,英国国内舆论一致声讨日本对国际公理的践踏,军方也要求对日军实施报复。”
“当年十一月,英国法院裁定,高升号事件中,日本没有过错,清政府则要赔付英国商船的损失。”
“时任清朝海关总税务司的英国人赫德,对于清政府的外交惨败直言不讳地说。”
“所有国家均向中国表示同情,并说日本这样破坏和平是不对的。”
“但没有一个国家,采取任何实际行动帮助中国。”
“我不相信靠正义可以成事,正像我相信单拿一只筷子不能吃饭一样,我们必须要有第二只筷子,也就是实力。”
张之洞:唯有自身的强大才是最重要的,依靠外力终归不靠谱,血淋淋的例子就摆在眼前。
在甲午海战这场战争中,日本不断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9页 / 共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