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这个结果,袁世凯依旧不着急,反正首都在北京,宋教仁要到北京组阁。”
“而北京又是自己地盘,到时候不怕国民党能翻天。”
“然而,事情就是这么巧,1913年3月20日晚,宋教仁动身北上组阁,不料在上海北站遇刺身亡。”
“几天后,凶手落网,警察从其家中搜出他与赵秉钧通电的铁证。”
“国民党人一下子就沸腾了,说这绝对是袁世凯指使的!”
“见国民党将矛头对准自己,袁世凯公开回应。”
“自己不知情,就算是北洋系干的,也是下面的人自作主张,自己很无辜。”
“其实宋教仁遇刺这事究竟是袁世凯指使的,还是赵秉钧揣摩上意,自作主张。”
“亦或许是国民党自己人干的,意在嫁祸给袁世凯,已不可考证。”
刘彻:不管什么时候,手上有武力才是最重要的。
他倒是挺疑惑的,没想到支持袁世凯的人远不如支持国民党的。
按理来说,袁世凯最后推翻了清政府,赢得了万千老百姓的赞赏。
凭借这么巨大的政治资产,支持袁世凯的人应该更多才是。
可最终的结果,却出乎他的预料,让他大为不解。
这只能说明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更加深入人心,赢得了更多人的支持。
他倒是非常好奇,孙中山的革命党究竟是怎样赢得人心的。
除了对孙中山感到好奇,他同样对责任内阁制这种政体深感兴趣。
责任内阁制和他大汉的皇权制度完全不一样,两者有着天壤之别。
皇权制度是皇帝一个人说了算,而责任内阁制则完全不同,由少数服从多输。
不知为什么,他仿佛天生就对责任内阁制度有抵触情绪。
不过话说回来,不管是皇权制度,还是责任内阁制度,都必须牢牢控制着兵权。
毕竟说一千道一万,没有武力保驾护航,什么政体制度都不管用。“但宋教仁之死,却成了清朝灭亡后,国民党不满袁世凯这一年来各种压制异己行为的一个宣泄点。”
“盛怒之下,以孙中山为代表的一部分国民党人表现的极不理智,说这事不能再忍了,这次一定要与袁世凯开战。”
“当时的国民党内部也有头脑清醒的人,比如黄兴。”
“黄兴劝孙中山,咱们现在手上没兵,你拿什么跟北洋军打?”
“去年谈判时,咱们手里还有几条枪,那时候你不打。”
“现在没枪了你却要打,这不是送死吗?还是老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5页 / 共1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