嘛,自然是在华京。
供销社的特点差不多和樱花国的农协差不多,唯一的大区别就是一个是由官方直接管理,一个是由官方支持所运营。
不要小看供销社这个组织,它下面的企业超过数万个,这里面有不少还是大型集团。
就单单一个省级供销社的收入就有数千亿元。
现在已经是互联网时代了,供销社就像是一台老爷车,经营方式慢慢的已经被淘汰了,他们想要改革就需要找人合作。因为他们自己曾经也尝试过做电商平台,然而却失败了。
说到这,可能有人就在想,这尼玛和新能源、物流、金融又有个毛关系。
再来聊一聊新能源汽车,陈熙是国内最早一批接触新能源汽车的人,也是在北方地区第一个大面积铺设充电桩的。
什么叫大面积,那自然是以华京为中心向外的整个北部(不包括三省)。
这就有人会想了,新能源汽车这东西在早期的时候,尤其是北方并不怎么好使,低温天气连汽车门都可能打不开,还大面积铺设干什么?
先不管干什么,反正就是铺设了,后期也证明了,全国各地也都陆续铺开了充电桩。
这里面的原因之一自然是有补贴,还有的则是布局问题,再者就是其他原因。
说到新能源汽车,早期的普通人都觉得造车能赚钱,并且有不少投资人花大把钱往里砸。
到了后期,网上的新闻不停的在说造车不赚钱,造车亏本,唯一靠造车盈利的车企几乎没有。
但是,为什么还是有大批的老板跑去造车呢?
这个原因嘛,在早期的时候,造车是有很大的补贴的,消费者买车也是有补贴的。这也是官方为了推动新能源汽车发展所发放的新政策,所以很多企业为了补贴而造车,顺便还可以从投资人那里捞钱。
这么做的话,车企暴雷是迟早的。
等到后期,虽然新能源汽车逐渐被人们所接受,但早期的不少造车企业扛不住纷纷倒闭了,接着又陆续出现了一大堆新车企。
这时候补贴已经很少了,不少老板还是往圈子里挤,其实并不是为了造车赚钱,而是和陈熙打的一个主意,就是靠着新能源汽车的生态圈来赚钱。
再换个说法,其实造车有可能是亏本的,之所以造车,是因为车只是一个道具而已,车企老板和资本要拿道具去别的地方赚钱。
能源汽车行业里的水是很深的,普通人是无法理解的。
就例如,早期的时候新能源汽车刚刚问世,当时出现的最大的问题是公里数,也就是电池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4页 / 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