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一年西北大旱,有人说是百年不遇,有人说是三百年不遇的大荒年。
直至今日,西北当地依然流传着这样一首当年的民谣。
“民国十八年,来人吃人来狗吃狗,鸦儿雀儿吃石头,老鼠饿得没法走……”
200多万人活活饿死,300多万人逃离家园,剩下的吃树皮,观音土等等。
左公柳也是在那三年里砍伐殆尽的。
但从天禾传回来的信息来看,目前大部分地区都还是好的,没有出现大面积减产和绝收。
引大入秦、桃山引水、景泰川电力提灌、各种灌溉渠道、水库等等完善的水利设施都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而在这之外,膜下滴灌、干播湿出等各种技术的应用,以及品种的进步,也让农业抵御旱灾有了武器。
在宁省中卫,当大地一片焦黄时,种在碎石里的硒砂瓜,仍然有可喜的收成;
在定西,依靠着更耐旱的马铃薯品种,中北部黄土高原干旱区多数马铃薯种植户还保留着丰收希望;
在景泰干旱山区,砂石缝中也生长着一种特有的小麦——和尚头,即使干旱,依然还能保留着收成;
在春小麦区,农大培育的‘西旱1号’春小麦,也即将迎来收获;
在金昌的农场里,天玉8号全株青贮玉米展现出了极强的耐旱性;
在河西走廊,天禾耐旱的、大豆、玉米,也靠着生命的本能和极少的节水滴灌,维持着不多的墒情;
在戈壁上的日光温室里,番茄、辣椒、黄瓜、茄子……果蔬王国依然丰富着人们的餐桌。
所以,这个时代即使再怎么干旱,吃的总是不缺的,还不至于让人陷入绝望。
在有限的水资源里,能做到这种程度,已经是一种成就。
只是还不够。
尤其是对嘉禾来说。
西北春小麦区的天麦1号面临大面积减产,旱区的天玉1号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
有些地区的蔬菜更是损失惨重。
而且这还只是七月中旬,八月份的情况还不知道。
如果再旱下去,成灾面积和绝收面积只会越来越多。
郭阳回过神来。
有了无人机提供的旱情数据,对于整体的抗旱减灾是极为有利的,至少能把损失降到最低。
小精灵也在这种高强度的应用中,反馈了众多的使用数据。
郭阳突然间想到,沙海的情况怎么样了呢?那七口沙漠里的自流泉还在不在?于是他拨通了陆汉斌的电话。
“今年荒漠区的刺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4页 / 共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