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没等他说完。
一匹河西马从后面奔腾过来。
郭解手起刀落,一刀砍下了狄平的脑袋,
一颗头颅冲天而起,‘骨碌碌’滚在地面,滚向了众多商人的脚边。
郭解拿出了官寺设立皋兰山烽燧的尺牍,扯开尺牍,大喝了一声:“这些人是匈奴买通的闲者,试图袭击烽燧,全部扑杀!”
“驾!”
卫君孺娇喝一声,立即率领红巾细君们冲了出去,杀向对面的豪强商人,一矛挑死了两名商人。
虫皇柔、莽通、安国少季纷纷拔出二尺剑,也是冲向了豪强商人,手中的二尺剑杀死了一名又一名试图闯关的商人。
除了正在修建庠序的颜异,正在休养的苏嘉。
郭解身边的几人,毫不犹豫的出手杀人,把情义看的比汉律还重。
“夫君。”
卫君孺一身血迹,来到郭解的身边,却又变成了一副娇柔的样子:“妾身这副样子,没有吓到夫君吧,倘若夫君不喜欢,往后就不亲自出手,指挥手底下的燧卒出手。”
郭解伸出襦袴袖子,给她擦了擦白嫩脸蛋,笑道:“夫人是女中豪杰,又立志于养着为夫,哪个男人不喜欢夫人这样的细君,走吧,先去一趟西河马场,帮你梳洗。”
“嗯?夫君又要一起梳洗?妾身穿着军服不方便。”
“要的就是军服!”
接下来的几天,郭解今天住在卫君孺的宅院,明天住在义妁的宅院,享受了齐人之福。
直到几天后,一名候官骑着马,带着数名戍卒来到了皋兰山烽燧。
边郡设立了大量的烽燧,管理制度是燧长、候长、候官、都尉府。
燧长相当于里吏,候长是亭长,候官是县尉,都尉府是郡太守。
候官在边郡的烽燧体系中,已经是中高层官吏,管辖着一县范围内的所有烽燧。
“郭计吏。”
候官姓徐,见到了郭解不敢怠慢,对方是右内史的上计吏,拱手道:“皋兰山烽燧刚刚建立,突然死伤了一百多名商人,即便是在边关,也是一件骇人的大案,本吏过来了解当时的情况。”
徐候官担心郭解误会,又补了一句:“本吏过来没有恶意,只是受到上面的人指派,例行公事,一场正常的录囚。”
郭解知道录囚是对案件进行复审。
避免出现冤假错案。
也是法治制度的一种重要完善。
不再是仅凭县令一人的决断,判决刑徒的刑罚,对于大权独揽的县令有了制约。
徐候官也没进去,坐在了烽燧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