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5章试探与户调(4k)
元康元年元月下旬,梁王司马肜收拾车队离开长安,而赵王司马伦正式接管长安的布告也下达至雍、梁诸郡县。
而接收到公告后,刘羡表现得安之若素,正如他一直以来的看法一样,害怕什么用也没有,不如先做好自己。
因此他按部就班地在夏阳施政,一面仍继续招揽在外的夏阳流民,一面主持着在县内进行分田,劝农,课桑等等事务。
其实治理一方水土,说难不难,说简单也不简单,重要的是能不能切身体会到寻常农人百姓的感受,知道他们需要什么,又厌恶什么,然后才能针对性地进行解决。得益于李密那半年多的教导,还有那强迫性的陇亩光阴,让他对农人的需求感同身受。所以刘羡的施政还是颇得夏阳百姓的认可。
刘羡首先是在夏阳大规模提倡种豆,这是他初来夏阳就有的想法。
相比于需要大量用水的小麦,或是产量不高的粟米,种豆其实是一个很好的选择,它亩产虽不如小麦,可远高于粟米。又收获期短,期间可以种些别的作物。还有,虽不知道什么缘由,但种豆不仅不耗地力,还能令田力愈肥,适合养田。最重要的是,蝗虫并不喜食大豆,多啃食豆苗的茎叶而已,这使得即使遭遇了蝗灾也不至于大量减产。
当然,种豆也有很多缺点:比如大豆不如麦米和粟米好吃,也不太容易消化;又比如豆田容易长杂草,人照料的精力要比寻常作物更多;人们平日喜欢酿酒作为饮料,可相比于小麦、粟米、高粱等作物,大豆并不适合酿酒……
但在刘羡看来,只要因地适宜,这些缺陷也是能忽视的。乡亲们首先要吃饱,挑剔口感做什么?不能酿酒也好,正好少浪费粮食。而悉心照料作物,这份耐心正是普通百姓所不欠缺的。
因此他在分田的时候,主动给百姓们分发大豆作为粮种,自己也以身作则,在俸田里播种了三百亩大豆。
并且为了消除普通百姓的顾虑,增加大家对豆食的喜爱。他还在县府内开设了石坊,专门制作石磨,然后平价出售给普通百姓,同时教导他们做豆腐的技巧。
在这个时代,豆腐虽然已经发明了近两百年,但因为不好保存,制作麻烦等缺点,还未能走进千家万户,仅有士族豪门才会享用与制作。但这些问题在豆子的数量上去后,都不是问题。他甚至在思考,是否可以制作一些豆豉,然后作为夏阳本地的商品,拿到河东和京兆去贩卖。
在刘羡如此大力的推广下,夏阳县有一半的田亩成功改为豆田,堪称关中之最。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 / 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