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此同时,刘羡又下定决心,令龙门津渡口免税。
在河东与关中之间,自古有三大渡口,分别是与潼关相望的风陵渡,地势最好且筑有浮桥的蒲津渡,再就是夏阳与汾阴之间的龙门渡。
龙门津其实渡口条件最差,相传是上古大禹治水时,开山辟路,大河在吕梁山和陕北高原之间,湍急奔腾,直到龙门渡口后,之后才变成平原,河流也因此平缓。论风光壮美可能是三渡中最佳,但条件自然也艰苦一些。
由于夏阳长久衰落,龙门津渡口除去汾阴人往来外,几乎已经无人问津,甚至一度被王林与孙熹所占据。但眼下贼乱既平,刘羡便决意重振渡口,哪怕为此得罪另外两大渡口的蒲坂县与华阴县也在所不惜。
所以他干脆免去了龙门渡的关卡税,而后发动徭役,在夏阳县城外修建了许多旅舍,鼓励并州与关中的商人从夏阳处过河。若在夏阳处经商,更是只征收占地经营的市租,并发布公告,承诺两年内在夏阳市集内经商免税。
如此一套下来,刘羡的政令确实是卓有成效。等到六月的时候,消息传播开来,自河东处来长安经商的商队,几乎过半都选择走龙门渡渡河,夏阳的市集也因此渐渐繁荣。至少可以不用再跑去河东,就能买到足用的纸张了。
除此之外,刘羡还在夏阳城北建设了一座牧场,恢复了县内荒废了近二十年的铁官司,又在大河边造了一座水磨坊……虽然在一年之内,受限于夏阳贫瘠的人力,很多都是只草创了一个框架。但相较于他来时的夏阳,可以说已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
等到了八月份,征西军司集曹掾,辛冉一行人来到夏阳的时候,他们不免感到极为惊讶。
因为在征西军司的档案里,夏阳应该是一个仅有三百余户的小县。这种户数表现在现实里,按道理来说,应该只有县城周围几里地有人耕种。但在他们这一路走来,发现却并非如此。
路上遇见的民居虽少,但不时可见。官道两旁的田地里,虽然有些在抛荒,但是耕种的也不在少数。看上去人烟和南边的颌阳县相差仿佛。但官道上的行人却极多,不时可看见驮着货物的马队擦肩而过。
而等他们看到夏阳城外时,就更感到错愕了。
夏阳城的城池是修葺过的,如今坍塌缺口的部分基本都补好了,和过去相比焕然一新。但在这群外人看来,这是理所应当的,很正常。但城外的集市却达到了一个极为可观的规模,几乎可以与城池占地等齐。虽然还比不上长安与长安的集市,但也可以和临晋、安邑这种大县的市集相提并论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