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高风力能达到10级,据测算并非是台风中心,而是被风暴边缘影响到了。
台风过后,港口躲避台风的货船纷纷出港,扬帆起航,有很多船在出行前还买了鞭炮,在码头上炸的噼啪乱响。
成功的预报了一次台风经过,那就让海上讨生活的人逃过一次大劫。这样的恩惠,如同再造之恩也不为过。
一次,两次,三次的天气预报成功,连续两个多月的试运行下来,每次马尼拉《世界日报》刊登的天气信息,在一两天后都能得到验证。
如此的灵验,立马引起社会群体的热议,尤其那些经营行船跑马生意的公司和店脚行,立马就高度关注起皇家气象台这个新设的衙门。
由此在社会上引起的热潮,远远超过楚王郑国辉的想象。
国内五大航运公司率先行动起来,争先恐后的要求捐助皇家气象台,为此甚至闹得不可开交。
谁都不傻,这可是海上保命的好玩意儿。
一年区区三四万银元的费用,就好像谁给不起似的?
最后还是首相李鹤章出面,由五大航运公司集体冠名,将马尼拉《世界日报》上的天气预报栏目,冠名为“五大船行天气预报。”
五大船行每年共计捐助5万银洋,每家1万银洋,年年如此。
马尼拉《世界日报》也得到每年总计2000银元捐助,在“五大船航天气预报”栏目下,再报道一些航运中的新鲜事儿。
各府县沿海码头的船民们就更朴实了,纷纷买了香烛,草纸前往祭拜,弄得高山上的气象台整天烟雾缭绕。
最后没办法,任由当地船民出资在附近盖了个妈祖庙,今后祭拜到庙里去就可以了。
以当今时代民众的迷信程度,压根儿无法解释天气预报为何这么准?
报纸上一报道,隔个一两天台风准时而至,简直就像摸到了家门儿一样。
能够解决海上航运气象预报的大难题,出海人们最担心的事就解决了。
而这极有利于近海捕捞业的发展,如今家有渔船的渔民,出海前都要看看天气预报。
要是天气预报有台风,那这几天就在家歇篓子,编织渔网,晾晒鱼干,整理渔船,等到台风过后再出海。
天气预报对农业的作用更重要,有了天气预报,村镇里就会早做准备抢收抢种,有雨的天气也不用出门翻晒粮食,那可真是积了大德了。
马车出了城以后,行驶在郊外的道路上。
走了一会儿
楚王郑国辉就吩咐停下,这是一处小河边,一座结实的桥梁,跨越30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