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动不便的官员扶起来。
“皇上为何独诏徐子先啊?”周嘉谟面有忧色。
“因为崔文升告诉皇上说,你们是徐部堂叫过来的。”王安的回答让周嘉谟更忧了。
——————
“臣徐光启叩见吾皇万岁!”徐光启行礼如仪。
“凳子就在旁边,你自己端来坐吧。”南书房里除了朱常洛就只有魏朝了。
“谢万岁。”徐光启谢道。
徐光启落座后,朱常洛开口问道:“外边对这个判罚是什么态度?”
“回皇上的话,舆论普遍认为,判罚的杀气实在是太重了。”徐光启小心翼翼地说道。
“你觉得呢?”直到皇上问出这一句话,徐光启悬着的心才算是真正地放了下来。
虽说君无戏言,但历史上,皇帝在近侍内宦的撺掇下变卦的情况并不少见。
“臣以为,至少不应该让崔文升来监督廷杖。”徐光启补充道:“他与不少言官有旧怨,难免挟私报复。”尽管不知道崔文升想打死多少人,但哪几个人一定会被打死他还是很清楚的。
“也就是说,你对案子的定性以及定刑并不持异议?”朱常洛又问道。
“是。”徐光启略一躬身,肯定道:“人要挨打才会长记性。无论原因如何,群起悖逆就是错了。”
朱常洛满意地点点头,说道:“既然公议认为杀气太重,那就朕就从善如流,减等发落吧。”
“臣替众位犯官罪臣叩谢陛下天恩。”徐光启赶忙起身跪下磕头。
“赵南星的儿子不用死了,让他带着三族,跟邹元标的儿子搭伙一起去贵州。”料到徐光启可能还要磕头,所以朱常洛就没让徐光启再坐着。
“孙如游的事情,朕也不会食言而肥。给他降四级,调去南京当户部员外郎吧。”朱常洛刻意补充道:“放心,朕会派锦衣卫护送他,他不会死在路上。”
“户部?”徐光启很是意外。
大明实行两京制。南京是留都,拥有绝大多数中央机构的备份。吏、户、礼、兵、刑、工六部,都察院,大理寺,通政使司,翰林院,国子监,除了皇帝和内阁,北京有的,南京基本都有。不过正是因为缺了皇帝,所以这套班子的象征意义远大于实际意义。就其真正的作用来论,南京的各司各衙更像是一堆安放退休或者斗争失败的官员的养老院。
但南京的户部例外。因为南京户部统管南直隶、浙江、江西以及湖广等数个膏腴省份的钱粮赋税。因此,南京户部的实权和影响力并不比北京户部的差。
“国事艰难,人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4页 / 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