怪,所以奴婢才会这样想。”
“嗯。是要加俸禄了。以后你每个月都能领到二百五十两银子。”王安提起笔,开始处理积压的奏疏。
“这么多!我该不是听错了吧,不是每年二百五十两?”刘若愚的眼睛瞪得跟铜铃一样大。
“秉笔太监每年有三千两银子。是第二档。但是领了这个钱,就不许收孝敬和常例了。”王安用小毛刷在写好的纸条后面刷上一层薄薄的糨糊,然后将之贴在内阁的票拟旁边。然后又换上一封新的奏疏,继续按着皇帝的朱批,补充解释说明。新拿的一本写得比较详细,不用补充,于是王安把它放到一边,又从奏疏摞里拿起一本。
“别停。继续说,我们能听见。”对王安来讲,一心二用是基本功。
“好。奴婢的这个主意,不仅是为了尽快实施主子爷交代下来的事情,更是为顺应上意减少开支。”刘若愚大概弄明白了这次内廷改革的基本思路:通过涨俸来抑制贪腐浪费的同时,靠着裁撤冗滥在短时间内平衡涨俸增加的额外开支。
“什么主意?”魏朝也能一心二用,但效率比王安要低不少。
“砍掉或者说减少没必要继续存在的官缺。”刘若愚简述道:“奴婢方才说,把内官监的笔帖文书官弄到司礼监来,协助处理冗员清查的事情。”
“这是自己查自己,行不通的。”魏朝也说道。
“魏祖宗说的是。”刘若愚没有反驳,而是顺着魏朝的话往下说:“所以奴婢就想,把内官监的文书官直接转调而非借调到司礼监来。这样一来,这些文书官就不再是内官监的人,而是司礼监的人了。再然后,人员调走,官缺空了出来。但这回空出来之后就不往上补了,直接革掉它们,反正这些活儿早就让司礼监给拿走了。”
“.”王安想了想,没有再多问,而是直接同意道:“这倒是个法子,就这么办吧。不过你还是先写个条陈,赶明儿拿给万岁爷看看。他老人家点了头,你就去做。”
“其实.”刘若愚感觉自己进入了一种灵感迸发、思如泉涌的状态。“.还可以不局限于内官监。”
“什么意思?”王安放下笔,抬起头。不再一心二用。
“奴婢的意思是,有些衙门根本就没有继续存在的必要了。”刘若愚一朝得用,从泥瓦起至云端,恨不得立刻把自己全部才智都掏出来。
“裁衙门!?你还真是敢打敢杀啊。”王安对自己这个小师弟又有了新的认知。“说说看。”
“太祖爷将内官办事衙门分为十二监、四司、八局,各衙门专设掌印太监提领。这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