样的划分虽然细致周密,但实在是太多了。而且很多衙门的功用其实是重叠的。奴婢以为,干脆乘着这个机会大动刀,将职司重叠的衙门合并为一个,然后削减太监、少监、监丞、司正、大使、副使这样的高级官缺。”说罢,刘若愚问道:“这些官缺的俸禄应该都不低吧?”
“正四品八百两,从四品六百两,正五品四百两,从五品二百两。”王安微微蹙眉。
“那就对了。有些衙门的太监就干个清道开路、随驾前导的活计,要是万岁爷不出紫禁城,那他们简直没事儿做。每年发八百两,也太抬举,太浪费了。像这种衙门,直接裁革降级,让它变成某监下辖的司或者局,让这一监的管事儿兼掌就行了,没必要单设品级,涨发俸禄,浪费银钱。”刘若愚越说语速越快。
“你是指都知监?”魏朝也把手里的笔给放了下来。
都知监原执掌内府各监方移、一应关支勘合,位次极高。“都知”之名,也是沿袭自宋代,意指宦官的最高等级。所谓“都督都知,乃内臣之极品”。但自宣宗朝起,司礼监伴随“票拟批红制”的确立而迅速崛起。都知监的高级职能,也像内官监那样被司礼监禠夺。都知监也就只剩下了“清道开路、随驾前导”的职能。“奴婢只是拿都知监举了一个例子,这样的衙门又何止都知监一个呢。想要省钱,就不仅要裁掉匠造、采买的冗滥,还要对都知监、直殿监、司设监、宝钞司这样的甚不显贵的下下衙门大动刀。砍掉那些徒有太监之名,而不司太监之职的官缺。”刘若愚的眼睛里涌出了熊熊的火焰。
“有点儿道理”王安微微颔首。他的脑子里其实也冒出过类似的想法。
按照祖制旧例,十二监每监的官缺至少有正四品太监的一员,从四品的左右少监两员,正五品的左右监丞两员。这样一算,每年光是十二监本部衙门掌事宦官的俸禄就得有二千八百两,十二监总算下来就是三万三千六百两。而且如果真的按新制度实发,那么每年的开支是决计不止这个数的。
比如,内官监就下辖有米盐库、营造库、皇坛库等十数个司掌工造或者贮藏的子衙门,这些衙门的主官无一例外全都挂着内官监太监的衔。要是每年也给他们发八百两,那俸禄开支就太巨大了。
“这些衙门的奴婢都没犯事儿啊。人家在任上干得好好儿的,咱们什么由头都不讲,直接就给裁撤或是降级,怕是不太能说得过去吧?”魏朝显得有些优柔与犹豫。实际上,这些清贫的下下衙门基本没有捞钱的机会,就是想犯事儿都难。
“长痛不如短痛,就趁着这把火一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