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承宗的怨愤被陆文昭给打断了。“其实我是很愿意帮您做事的。但东司房给我派了一个南下的差事。”
“南下?”孙承宗脱口问道:“做什么?”
陆文昭犹豫片刻,最后觉得把事情告诉孙承宗也无妨,于是便将揣在怀里的信封递给孙承宗。“您自己看吧。”
孙承宗抖出信纸翻开,两眼扫完,意味深长地说道:“这案子的水还真是深啊。你们这么久都没查出来的事情,我才刚过来就有眉目了。”
“.”陆文昭没有接茬,默默地从孙承宗的手里收回信封。
“你们什么时候走?”孙承宗叹气道。
“虽然命令没有发急递,但我们也不能待得太久。”陆文昭没有明确回答,而是说:“您要是有什么需要我们做的。可以尽管提。我们要是走了,就只有您一个人在这儿撑着了。”
“好吧。”孙承宗稍思片刻后说道:“再请你帮我最后一个忙吧。”
“什么事儿?您吩咐就是。”陆文昭毫不犹豫地应了下来。
“抽勇建标。”
所谓建标,也就是筹建由督、抚直辖的标兵营。
标兵之用主要有三。
首先是在主帅巡行治下城、堡的时候,提供护卫。首建标兵的翁万达曾说:居则训练、捭各知方,出则自随,用防遇敌。
其次是伺机杀敌。督、抚标兵相继建立之后,标兵营逐渐成为主战之兵,卫所制下兵不识将的弊端逐渐消减。
最后,则是弹压属下。标兵建立之前,将帅分立。督抚们都是有权而无兵的统帅,将不听调的事情时有发生。标兵建立之后,督、抚便可居重驭轻,弹压属下,不管是调动兵马,还是应付兵变,都不至于被动。
标兵源自并脱胎于旧时所称之亲兵。在标兵出现之前,无论是武勋、军官乃至宦官的亲兵基本是恩给或者疏请得领的随从。
洪武时期,太祖就诏给,于国有大勋劳的公、侯、伯,及超品以下武官,多至百人,少至二人的随从。到正统至正德时期,外任的军官、宦官,乃至部分受到重用的在京武官,都有可能获得一定的数目的亲兵随从。比如正统时期的大同镇守太监郭敬,疏请挑选五百骑作为亲随,得报。
正德年间,前往宁夏平叛的总督军卫太监张永与提督军务杨一清,也有随从贵近数十辈,部曲五百余人,可亲兵随从不论多少,都没有正规军性质。属于偶然现象。
直到嘉靖年间,边患空前严重,现有的军制已不足以应付连年掠边乃至直接威胁京师的蒙古势力。中央朝廷与地方督、抚,才逐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4页 / 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