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1章海运优化动议
晨练过后,朱常洛回到乾清宫。这时,朴媋与朴媝已经离开了。
“奴婢叩见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朱常洛刚踏进南书房的大门,王安便带着魏朝和刘若愚,以及在南书房当值的一众宦官来到他的面前跪下,行面圣大礼。
“都回去坐着吧。”朱常洛径直穿过伏跪着的众人,来到御案后坐下。案头上除了文房四宝和几摞的奏疏,还摆着一杯温度调得恰到好处的白水和一小碟精制的竹盐。
“谢万岁!”三位太监和一众宦官又齐齐地朝着御案的方向磕了一个头才起身。
“今天就是会试的最后一场了吧。”朱常洛用小勺子舀起半勺竹盐抖进水里。
“主子明鉴。”王安没有立刻归位,而是来到御案前给皇帝研制朱墨。他以前做侍读的时候,就经常干这活儿,手艺好得很。现在上了位,王安也不愿意把这活儿交给别人干。“明天就考完了。”
明代的会试考三场,第一场要求做三篇“四书文”和四篇“五经文”,要求比附圣人经典,以八股格式书写,这也是考官们最看重的一场。
第二场考“论”“诏诰表”“判语”。这一场是让士子以官员的假设性身份,按题目书写公文。没有什么格式要求,只要对汉诏、唐诰、宋表等以及本朝的《大明律》足够熟悉就能应付。
第三场考“策问”。也就是给一段材料,或者说一个问题,让考生作答。这一场是最简单的,算是锦上添,只要文意通畅,问有所答即可。
三场考试分别在初九、十二、十五这三天举行。每场考一天,但因为要先一日入场,后一日出场,所以跨度是三天。也就是说,从初八一直到十六,一共九天都是考期。
“放榜是哪天来着?”朱常洛用小勺子将杯子里的盐巴搅化,接着将之一饮而尽。
“回皇上。早则廿八,迟则廿九。”王安有时会疑惑,皇上明明精明得很,但偶尔却会忘记一些以前常惦念的事情。
“今年的这科你怎么看?”朱常洛问道。
“皇上圣明。”王安说道,“考官各有所乡,各有所党。今年所录必中正持平。”
科举全是主观题,只有第一场考的八股格式稍微有点儿客观的硬性规定。而且只排名,不打分,好与不好的标准全在考官的心里。想要做到中正持平,靠的是分地域给名额,以及合理安排考官。
大明开国早期,以南、北两榜为分。宣宗洪熙年间,即位刚即位的宣宗皇帝定制,以南、北、中三地定额取士,后嗣皇帝皆照此遵行,故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 / 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