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永制。
但嘉靖以后,党争日激,万历朝的几个大案更是将这种争斗加剧到白热化。到泰昌年间,皇帝需要考虑的就不只是地域上持平,还有党派上的中正了。
王安将研好的朱墨摆到皇帝顺手的位置,并将一支狼毫角身的毛笔递给递上去。“但由史阁老主考,恐怕有些人又会拿前年的事情出来说道。”
前年己未科考,史继偕就是主考官之一。当时,会试、殿试皆取庄际昌为第一。但事后科臣揭示,状元的考卷上刮补了数字,还将“醪”字误写成了“胶”字。这一事件持续发酵,不但导致庄际昌本人不堪舆情放职返乡。更使得与庄际昌同乡晋江的史继偕,受到了广泛攻击。
但如果非要上纲上线,这事最大的责任人,其实是兼任殿试的读卷官的另一位主考官,也就是彼时内阁中唯一的辅臣方从哲。要作弊党私也是他老人家先来。可同乡的身份摆在那儿,朝野内外就觉得这是史继偕作弊偏袒,私其门人。
此间,北境告急,史继偕同赵焕率残余的九卿科道在文华门外跪请神宗临朝,不报。两事相交,气得史继偕直接辞朝南行,这大明朝的鸟官儿当着难受,不伺候了。史继偕、庄际昌一老一少两个福建晋江人,就这么离开了北京,直到神宗皇帝驾崩,他俩才先后回朝。
“你是说庄际昌那事儿?”
“是。”王安点头道:“奴婢怕朝议放榜之后,朝议又要汹涌一阵儿。”
“闹就闹呗,还能出什么大事。只要你们别瞎掺和把火引到自己身上就行。”朱常洛耸耸肩。
庄际昌就是朱常洛在没有任何人提请的情况下主动召回来平衡朝局的。像这种刚考中就被朝野舆论逼得有官不能做的年轻人,大概率会和那些主导舆论的人,对立一辈子。现在朝堂里满是老头子,青壮年都找不到几个,总要给未来布局。朱常洛甚至估摸着,这人要是听话、有才,就扔给朱由校用。
————————
“有辽镇的战报吗?”朱常洛随手拿起一本票拟好了的奏疏,只看了两眼就在上面签上“知道了”三个字。
“回皇上的话。”负责给奏本分堆的刘若愚回话道:“暂时还没有收到辽镇的战报,只有苑马寺卿兼金、复、海、盖兵备道张铨的陈事疏。第一本就是。”刘若愚不知道皇上最近为何如此关心辽事,几乎每天见面之后立刻就会问。但既然皇上关心,他也就关心。
“第一本不是吏部奏科考的陈事疏吗?”朱常洛扬了扬手里叶折,可他旋即就看见了放在另一摞奏疏堆上边儿的《陈津粮输辽冗杂事》。这时,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