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睿好奇问道。
司马懿:“禀陛下,此前秦州刺史陈季弼有书信往光禄勋杨义山处,称秦州州中考评之中,头五名屯田吏员都是太学郎。”
曹睿笑道:“看来朕将他们派去屯田,倒还真派对了。诸卿,你们年轻之时,所任的第一份职务都是何职?”
“司空先说。”
司马懿率先拱手道:“臣二十二岁之时,被郡中征辟为上计掾。”
曹睿道:“二十二岁的上计掾,以司空之才倒也无妨,就是似乎早了些。”
司马懿讪笑了一下,并未接话。
所谓上计掾,就是每年秋冬朝廷考察各郡国一年职司和过失之时,代表郡中向朝廷报告的官员。司马懿所在的河内郡乃是一方大郡,上计掾也是郡中为数不多的显职之一。
当然,若要细细论起的话,司马懿二十二岁担任的河内郡上计掾,和他长子司马师差不多同一年龄担任的扬州仓曹从事相比,差了一个大等。而司马懿之父司马防的官职,和司马懿本人现在的官职相比,也差了一等。
官宦子弟好做官,这在当前的大魏来说,是一个客观事实,曹睿也一时无法改变,冒然的下令官员子弟不得被征辟,就是和整个国家的行政体系叫板,无异于在挖自己的根基。
到了太和四年,太学也只毕业了三期学生。改变官员结构和晋升路径,路漫漫而修远兮,并不急于一时。
曹睿接着看向刘晔:“刘卿的故事朕知道。二十余岁,轻身入数千人之贼营,斩其首而收其兵,俨然傅介子一般的胆识。”
“刘卿这些年屈才了,应该早些做个将军的。”
刘晔尴尬一笑:“臣家中在扬州偏僻之地,臣少时为此下策,也只是自保的权宜之计,如何能与傅介子相比呢?”
曹睿微微一笑,并不答话,又看向了其余几人。
辛毗面不改色的拱手道:“臣第一份职务,是在冀州袁本初处为参军。”
曹睿点头:“辛卿倒是和徐侍中一般了。”
裴潜接着应道:“臣第一份职务,是在长沙郡中为郡吏。”
曹睿有些好奇的问道:“裴卿这番故事朕倒不知情,如何到了长沙去?朕记得故尚书令桓阶桓伯绪,就是长沙人吧?”
“桓公乃是长沙人,臣彼时就在桓公手下为吏。而臣去长沙,此事说来话长。”裴潜叹了口气:“陛下知道李傕郭汜二人曾在长安乱政吗?”
曹睿点头:“董卓的两个臣子嘛,朕听过此二人之名。”
裴潜道:“昔日臣父曾在长安朝中为官……”
曹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