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臣相得,犹鱼水之欢;肝胆相照,类金石之固。
及至列疏于屏风,常若雷霆在侧;铭戒于座右,恍闻史笔铮铮。
乃叹曰:“幸乎,吾得一镜矣!”
嗟乎!铜驼荆棘,曾见洛阳之墟;史镜鉴世,饱尝乱世之毒。谏鼓虽瘖,其鸣在耳;谤木虽朽,其诫在心。览青编而吊往哲,临渭水而想遗音。
然将军之明,岂独耀于当世?
三镜既悬,万象毕陈,将军遗范,皎如日月。
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蔡邕看罢,又是点头又是摇头。
点头是对此赋的赞赏,摇头是可惜自己没有想到这一点。
在得知这篇《三镜赋》是书院中擅长文辞的士子所做时,他更是感慨连连。
郑玄见状顿时大笑道:“此赋可入《东观汉记》否?”
闻听此言,蔡邕这老头顿时瞪了他一眼,没好气道:
“有此三镜之论,纵为童谣也当记之,何况此赋乎!”
说罢蔡邕便懒得理郑玄这个为老不尊的家伙,开始琢磨起如何下笔来。
史笔如刀,被记载的人畏惧,但下笔的人更是不敢怠慢。
郑玄与卢植见状,当即笑笑也不再多言。
不过这篇《三镜赋》却不胫而走,没过多久便在三州传开,甚至连冀州士族都从书信之中获得抄本,一时间又是一番热议。
这本是一桩好事儿,但偏偏却引起了冀州牧袁绍的不满,或说嫉妒。
于是当魏哲沉浸在搭建监察体系的时候,一则坏消息很快便传到了蓟县……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