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摩拳擦掌了许久,不如便索性西去,将他在江淮之间的活动范围,扩展到江夏、竟陵一带,甚至是,拿下襄阳与荆州。
荆州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它的重要性,桓元一定不会轻易放弃,谢墨若僵持在此,恐怕会耗费许多时日。
郗归在风雨声中沉吟着,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不若让朱庠去荆州战场,谢墨倒可以从北方西征,去打河东郡,以及陕县、弘农和潼关。
对了,还有江州。
江州幅员辽阔,东临海域,西至茶陵,北接大江,南至汝城。
既然桓元已经将重心放到了长安,自立为桓楚的皇帝,那么,也是时候吐出江左的江州了。
太昌九年秋九月,朱庠率北府军连克江夏、竟陵二郡,与桓楚逆军战于襄阳。
同月,迟眉率女军围平阳,谢墨带兵攻陕县。
何冲则返回江南,连取寻阳、豫章二郡,临川、庐陵、安成诸郡见此情状,纷纷易帜,背离桓氏。
战事正酣之时,一则流言悄悄传播了开来。
第197章交卷
太昌九年十月,驻守下邳的北府军接连攻克东海、琅琊二郡,江左举国欢腾。
中朝所封亲王,与属地士人关系颇密,甚至姻娅相连,主臣相托。
辟王国士人为掾属,更是时人眼中司空见惯、习以为常之事。
元帝践阼之前,乃是中朝的琅琊王。
而与之共同创立江左基业,开辟“王与马共天下”之局面的丞相王引,便是出身琅琊临沂。
至于东海,则是八王之乱后期,赫赫有名的东海王司马越的封国。
后来东海王在出征石勒的途中忧惧而死,八王之乱彻底终结。
五胡之乱的序幕终于完全揭开,异族的铁骑横行中原,元帝与王引则继承了东海王司马越与琅琊王氏王衍所留下的政治遗产,放弃在北方与诸胡争锋的打算,决意投身东南,再创基业。
事实上,当日拥立元帝在江左践阼的侨姓世家,大多都是出自东海、琅琊二郡。除了琅琊国内的诸葛氏、颜氏外,更有不少东海王原本的属臣。
这些人本就出身山东,即便并无北伐的雄心壮志与能力禀赋,也对故国颇有几分怀恋。
也正因此,北府军在东海、琅琊二郡的胜利,大大抚慰了这群南迁世家的心灵。
这群世家子弟虽不通武艺,可却最擅长舞文弄墨、附庸风雅。
捷报传来之后,他们便一个个争相属文,三天一小会,五天一大会,一遍遍炫耀自己的文辞,仿佛是他们横戈立马、收复故国似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