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此之下,便是骆宾王所任行军管记,也被称为掌书记,或者主薄,掌管表奏、书记、文檄,是军中最重要的文职。一篇锋芒毕显的檄书,一张文采斐然的露布,历来是口口相传,能为战争大大增色的。
再接下去是前军,有两千人,由张山率领。
中军五千人,由王方翼统帅,阴海、张玄澜任他的副手。
后军两千人,由赵元玖率领。
左军两千人,由高韦德率领。
最后是左虞候军两千人,由洪嵩率领。
另有辎重队伍,由贾仁杰负责。作为庭州的折冲都尉,此人并不十分擅长冲锋陷阵,但管理车马器械绰绰有余。
相比上次作战,裴行俭这次大肆改变了方略,就连大战吐蕃时用的陌刀也被放弃了。
“吐蕃与西突厥虽然都是骑兵,作战方式、武器装备却非常不同。”
陌刀太过沉重,裴行俭打定主意要轻装飞驰,一切都经过周密测算,能不带的东西全部弃下。这一次裴行俭挑选的兵器是长槊,它更便于携带,且可以用于夜间搭建营帐。还有弓弩,这是远距离最有效的兵器。
这支一万多饶军队来自各地,习俗不通,语言混杂,裴行俭花了很多时间,刻意以五十人为单位,将关中兵与四镇、三州的西域兵员混编在一起。
无论中原、西域,兵种差别并不大。军中有弩手、弓手负责射箭,远则射弩,近则开弓;有勇锐之士任跳荡,负责左右冲杀;有随机应变、出奇制胜的兵员,称为奇兵。
自古“兵马未动,粮草先斜。一旦辎重被毁,必败无疑。上次打吐蕃时,一路奔袭都在唐域,且粮草需求较少,所以裴行俭让辎重拖在最后。这一次攻打千泉,运送辎重则要困难得多。行军时,辎重在中央,由专门的辎重兵护运。
而在外层,由最精锐的战锋队走在两侧作为保护。战锋队在作战时是先锋队伍,是冲锋陷阵的尖刀,在行军时也担任粮草护卫。
除此之外,警戒、侦察也需要特别安排。裴行俭要求,每临出发,何藏空统领的右虞候军先行一、两里,凡有高处,派三五骑居高了望。临近谷地或者隘口,还要有士兵伏于地上,用装箭的皮袋子——也被称为箭胡禄——紧贴地面,倾听声响。这法子被称为地听,耳目聪灵的士兵能够借此听见方圆三十里外、东西南北的人马行进。
编整到最后,已经暮色渐起,一切基本妥当,但众将又发现一个问题。
高韦德诧异问:“我军为何不分马军、步军?”
“我们有足够的骏马,行军时可以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5页